鲁西晚寒武世沉积环境与层序地层研究
【摘要】:
鲁西地块是华北板块的一个地质分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区。鲁西地块的寒武—奥陶纪地层出露连续,露头较好。上寒武统由崮山组顶部地层和炒米店组组成,包括长山阶和风山阶,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其中包括灰泥灰岩、各种颗粒灰岩、微生物灰岩以及砾灰岩等。根据沉积物颗粒粒度、沉积构造、结构、层位几何形态以及化石含量等,本文将鲁西地块上寒武统划分了13个岩相;并且根据岩相所指示的沉积过程及其在地层中的产出关系,将这些岩相归结为5个相组合,即相组合1(FA1)、相组合2(FA2)、相组合3(FA3)、相组合4(FA4)和相组合5(FA5),其中分别表征了外缓坡、深中缓坡、浅中缓坡、生物碎屑-鲕粒浅滩和泻湖等沉积环境。鲁西地块晚寒武世总的沉积环境被解释为以风暴作用为主的碳酸盐缓坡其中包括外缓坡、中缓坡和内缓坡环境。
本文在一个二级层序大的背景下将上寒武统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且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组成。向上变粗的米级旋回构成了多个四级层序,即准层序。这些旋回是由不同沉积物盆地向的进积形成的,而这些旋回的重复出现,则是由周期性的海侵事件引起。由于晚寒武世华北板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克拉通盆地,因此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所以控制海侵事件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海平面周期性的上升,而并非构造运动。
|
|
|
|
1 |
罗惠麟;;滇西晚寒武世崮山期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1984年05期 |
2 |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鲍志东;中国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J];古地理学报;2002年03期 |
3 |
张进林;周聘渭;;内蒙古清水河晚寒武世崮山期三叶虫[J];古生物学报;1993年06期 |
4 |
周良仁;秦克令;宋绍祥;;北祁连山晚寒武世地层及其变质时代[J];西北地质;1978年05期 |
5 |
林天瑞;;江西武宁晚寒武世晚期三叶虫[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
6 |
林尧坤;;河北唐山西域山晚寒武世长山组的树形笔石[J];古生物学报;1992年01期 |
7 |
李建平,张云慧;SZ36-1-1井碳酸盐质砾岩段的层位归属及成因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5期 |
8 |
张梅生;华北地台晚寒武世长山期三叶虫生物地层序列[J];现代地质;1999年02期 |
9 |
段冶;湘西晚寒武世多节类三叶虫新种及Erixanium属首次发现(英文)[J];古生物学报;2004年01期 |
10 |
姚建新,许志琴,杨经绥,纪占胜,武桂春;祁连和秦岭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古生物区系关系的探讨[J];古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
11 |
郭伟;何顺利;赵宗举;谭泽金;;新疆却尔却克剖面白云岗组牙形石[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2期 |
12 |
裴放
,蔡淑华;河北磁县虎皮脑发现晚寒武世和早奥陶世化石[J];地层学杂志;1987年03期 |
13 |
梅冥相,马永生;华北北部晚寒武世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兼论与北美晚寒武世海平面变化的对比[J];地层学杂志;2001年03期 |
14 |
段冶;湘西──浙西晚寒武世三叶虫群落及古环境[J];黄金学报;1995年02期 |
15 |
彭兴阶;;藏东芒康、盐井地区首次发现晚寒武世和志留纪地层[J];地质通报;1990年01期 |
16 |
马永生;华北北部晚寒武世沉积旋回分析[J];地质论评;1994年02期 |
17 |
梅冥相,马永生;华北地台晚寒武世层序地层及其与北美地台海平面变化的对比[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4期 |
18 |
文琼英,孟繁利;鲁西晚寒武世风暴事件的沉积记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年01期 |
19 |
韩乃仁,唐兰,韦仁山,王桂斌;广西靖西果乐晚寒武世地层[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20 |
梅冥相,马永生,邓军,陈会军;从旋回到层序:华北地台晚寒武世层序地层及相对海平面变化[J];地质学报;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