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辛地区断裂与油气运聚关系
【摘要】:综合石油地质、构造地质、地球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辛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总结了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和油气分布特点,划分了断裂转换带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断裂转换带的油气富集特征。研究区断裂转换带发育,可划分为单条断层控制型、平行型、趋近型和叠覆型等四种类型。单条断层控制型转换带的油气主要富集在被主干断层分割的小断块构造高部位;平行型油气多呈条带状分布;趋近型油气主要富集于弧形断层内侧的构造高部位;叠覆型油气转换带腰部最为富集。
明确了不同级别断层活动性差异及其对油气宏观分布和富集程度的影响。“包心菜”形断层剖面组合样式为研究区典型构造样式,构造两翼断层活动性相对较强,且为主要油源断层,构造核部断层活动性相对较弱,起次级输导作用。油源断层控制研究区油气宏观分布,油气富集程度受断层活动性影响明显。
根据断层面产状和断层启闭系数对断层封闭性进行了评价。断层面较缓处有利于油气的富集。研究区油源、圈闭及保存条件良好,可以运用断层泥比率、断储排替压力差以及断层启闭系数等断层封闭参数预测最大油柱高度。
分析了断裂沥青的形成机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沥青主要发育在深大断裂断面形态由陡变缓处的断裂带内部,主要发育层段位于沙二段7-15砂组。由于深大断裂断面形态由陡变缓处封闭性较好,油气在该层段形成了油气聚集,在东营组剥蚀期间由于生物降解、氧化等作用使原油变稠,形成断裂沥青。受断裂沥青封闭的断块油柱高度最高。
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辛地区“构造两翼断层输导断层和沥青封闭断裂转换带富集”油气成藏模式,断裂转换带、断裂沥青、断层活动性及封闭性对油气的富集起主要控制作用。
|
|
|
|
1 |
刘华,蒋有录,杨万琴,王宁;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源特征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1期 |
2 |
刘泽容,李亚辉;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旋扭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J];地质力学学报;1997年01期 |
3 |
云金表,赵利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特征、沙箱模拟与形成机制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2期 |
4 |
于正军,路慎强,潘兴祥;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技术——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J];特种油气藏;2003年04期 |
5 |
马丽娟,郑和荣,解习农;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2期 |
6 |
崔永刚;樊涛;孙昶旭;孙彦达;张响响;;盐构造发育对沉积地层的影响——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郝现构造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6期 |
7 |
唐大海,罗启厚;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西段沙三中亚段第Ⅰ、Ⅱ砂层组沉积微相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0年01期 |
8 |
孙龙德;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沉积体系及隐蔽油气藏[J];新疆石油地质;2000年02期 |
9 |
徐守余,李学艳;胜利油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模式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1期 |
10 |
李继亭;曾溅辉;吴嘉鹏;;利用东营凹陷典型剖面分析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J];岩性油气藏;2011年04期 |
11 |
高平,李丽君;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营组构造及成藏条件研究——以现河庄油田为例[J];断块油气田;2004年02期 |
12 |
常迎梅;;东营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原油相对密度变化规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1期 |
13 |
李长宝;;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规律[J];中国石油勘探;2008年04期 |
14 |
游国庆;潘家华;刘淑琴;陈永峤;;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6年03期 |
15 |
朱家俊;;东营凹陷与地层水运移相关的低电阻率油层[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3期 |
16 |
刘成刚;;东营凹陷中带西段沙二~(10)储层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2期 |
17 |
田景春;谭先锋;林小兵;孟万斌;邱桂强;张守鹏;田美荣;谢忠怀;;箕状断陷湖盆不同构造区带成岩作用特征及差异性研究: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为例[J];现代地质;2009年04期 |
18 |
毛昌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成藏条件分析[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19 |
蒋有录,刘华,张乐,张善文,王宁;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J];石油学报;2005年05期 |
20 |
杨剑萍,许正豪,姜在兴,操应长,陈发亮;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J];沉积学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