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结蛋白1O6D的去折叠过程研究
【摘要】:经典的蛋白质折叠理论认为蛋白质中一般都不会形成复杂的拓扑结构,但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NMR以及X-Ray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打结蛋白不断被发现。研究表明打结结构不仅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对遗传疾病的治疗和生理活动的调控也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影响。然而目前对于打结蛋白的折叠机理、以及打结结构对于蛋白质的折叠过程有着怎样的影响仍不清楚。本论文以打结蛋白1O6D为研究对象,并对1O6D去折叠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研究,以完善蛋白质的折叠机理。(1)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制备了高纯度1O6D野生型蛋白质并对其进行了初步表征。SDS-PAGE和质谱分析表明所制备的1O6D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9112.12 Da,与理论分子质量一致。圆二色谱表征结果显示1O6D野生型蛋白质表现出明显的α螺旋结构,这与文献报道一致。化学变性滴定表明野生型1O6D蛋白的半数变性浓度(D_(50%))为4.05 mol/L GdnCl。温度变性实验表明野生型1O6D蛋白质的热稳定性较好,在80℃下其二级结构与室温条件下基本相同。动力学实验表明1O6D的去折叠包括慢速和快速两个过程。(2)用环状PCR技术成功构建了5个1O6D色氨酸定点插入突变体。通过SDS-PAGE和质谱检测证实突变体的实际相对分子质量与其理论值相符。圆二色谱实验表明,突变体的二级结构与野生型基本一致。化学滴定实验表明突变体的D_(50%)均低于野生型1O6D,通过计算各突变体的?G~0,发现野生型1O6D结构最稳定,而F120W和F84W突变体的稳定性都较差。温度变性滴定研究发现,F68W和Y106W的热稳定性与野生型类似,而F84W和F120W的热稳定性有明显的降低,这与化学变性滴定的结果是一致的,预示着这两个突变位点对蛋白的结构稳定性较为重要。(3)采用荧光染料IAEDANS对突变体蛋白进行荧光标记,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TR FRET)技术对不同浓度GdnCl变性条件下1O6D突变体中色氨酸荧光寿命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发现,5个1O6D突变体在变性过程中氨基酸之间距离的变化规律为:打结区域内部的突变位点如84及106位氨基酸与33位氨基酸残基之间的距离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而打结区域外部的突变位点如68、120、127位氨基酸与33位氨基酸残基之间的距离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由此可见,打结结构在变性过程中确实存在显著的构象变化,但对于打结结构详细的动态变化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或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验证。
|
|
|
|
1 |
董标,董方霆,王京兰,钱小红;毛细管区带电泳监测牛胰岛素的去折叠过程[J];分析化学;2001年05期 |
2 |
张学忠,吴晓霞,汪大伟,丁忠田;盐酸胍诱导的α淀粉酶去折叠与再折叠[J];生物化学杂志;1993年06期 |
3 |
赵立岭,窦相华,王吉华,苏希玉;蛋白质去折叠路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德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4 |
杨婉身,苟琳,安定,于迟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全酶和脱辅基酶胍变性时失活与去折叠的比较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7年05期 |
5 |
杨芳,梁毅,杨芳(小);脲和盐酸胍诱导溶菌酶去折叠的荧光相图法研究[J];化学学报;2003年06期 |
6 |
郑晓艳;杨斌盛;;蛋白三态去折叠自由能计算新方法[J];科学通报;2010年34期 |
7 |
黎作佳;;电化学方法在蛋白质去折叠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08期 |
8 |
王吉华,张志勇,刘海燕,施蕴渝;压强温度耦合作用下小蛋白去折叠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生物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
9 |
董方霆,廖杰,蔡耘,沈世杰;牛胰岛素去折叠过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J];色谱;1997年05期 |
10 |
赵立岭;王吉华;;蛋白质去折叠特性的物理特性空间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11 |
刘照蓬;李森;;人亲环素18抑制肌酸激酶的去折叠[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2年07期 |
12 |
舒占永;电子自旋共振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酶的去折叠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7年05期 |
13 |
师江波;边六交;董发昕;;荧光相图法研究猪胰腺α-淀粉酶在脲和盐酸胍溶液中的去折叠过程[J];分析化学;2007年05期 |
14 |
汤明亮;赵勇;谭铮;刘思阳;;旁侧序列对端粒DNA G-quadruplex热稳定性和折叠与去折叠动力学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4期 |
15 |
谢志群,许根俊;基于去折叠自由能的蛋白质结构域划分方法——适用于连续与不连续结构域[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年12期 |
16 |
张奇兵;那馨竹;尹宗宁;;诱导蛋白酶K去折叠过程的热力学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3年06期 |
17 |
傅容湛;董发昕;边六交;;荧光相图法研究脲诱导牛血清白蛋白的去折叠过程[J];分析测试学报;2006年06期 |
18 |
胡升;黄俊;柯丕余;赵伟睿;吕常江;王进波;尚龙安;梅乐和;;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脲和盐酸胍诱导谷氨酸脱羧酶的去折叠[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