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聚合物驱原油活性组分乳化特性的研究
【摘要】:
目前,我国己成为世界上使用聚合物驱油技术规模最大,大面积增产效果最好的国家。聚合物驱油技术成为我国石油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同时油田采出液的破乳脱水以及油水分离过程产生的高含油污水处理成为各油田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研究聚合物驱原油乳状液的性质和各活性组分性质,对聚合物驱油技术发展和开发研制新的破乳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从研究各组分不同条件下的乳化性质出发,系统研究了胜利油田孤岛聚合物驱原油的乳化性质以及聚合物、粘土颗粒等外界因素对其乳化性质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含有聚合物的体系中,各组分乳状液的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都随聚合物浓度增加而增加,表现为低的透光率和界面张力;含有粘土的体系中,各组分乳状液稳定性随着粘土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粘土浓度300mg·L-1时乳状液最稳定,达到透光率和界面张力的最小值。聚合物和粘土两个因素共同所用时,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其综合影响并不表现为各个单因素影响之和。观察各组分乳状液的微观状态,比较不同浓度HPAM时乳状液,在低浓度时,乳液中的液珠分布不均匀,油珠平均粒径大;高浓度时液珠分布均匀,并且油珠平均粒径小;根据乳状液基本理论,这和透光率、界面张力的试验结果相吻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E357.4
|
|
|
|
1 |
肖文丁,葛学贵,李才伟,华萍;微乳状液自乳化动力学——球状液珠的不稳定性与分形流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2 |
艾宏荣,魏竹波,李莉,赵永红;聚醚交联型稠油破乳剂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1999年04期 |
3 |
李新学,林瑞森;油水界面行为对原油乳状液破乳的影响[J];日用化学工业;2001年06期 |
4 |
詹敏,马峰华,徐心茹,杨敬一,张一安;胜利黄岛原油深度电脱盐的研究Ⅰ.破乳剂组成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5 |
郭继香,刘青,林梅钦,李明远,吴肇亮;孤东原油组分的界面张力测定[J];精细化工;2003年10期 |
6 |
李平,郑晓宇,朱建民;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与破乳机理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2001年02期 |
7 |
张科,杜宗良,李瑞霞,吴大诚;滴体积法测液-液界面张力[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年02期 |
8 |
范维玉,宫传廷,南国枝,陈树坤,肖建洪,李水平;稠油组分油水界面zeta电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9 |
彭勃,李明远,赵锁奇,吴肇亮,Harald Hoiland;大庆减压渣油馏分油水界面张力的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0 |
李明远,甄鹏,纪淑玲,吴肇亮,王继有;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Ⅶ.蜡晶对油水界面膜性质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9年05期 |
|
|
|
|
|
1 |
肖继先;美孚乳液破乳的研究[J];四川有色金属;1994年03期 |
2 |
谢一兵,毛培坤;新型高效农药乳化剂的应用研究[J];安徽化工;1999年02期 |
3 |
任福民,曾恒兴;均匀纺锤形α-FeO(OH)微晶形成过程的动力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4 |
章正熙,华幼卿,陈建峰,王玉红;纳米碳酸钙湿法表面改性的研究及其机理探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5 |
王丽,高瑾,李久青,娄思权;Lα-DPPC磷脂对人工滑液润滑性能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6 |
梁治齐;汽油蒸发抑制剂的研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7 |
张玉喜;含钙原油中钙的脱除[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8 |
杨秀芳,张友恭,杨溧;高分散乳化蜡的生产及应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9 |
姚荣兴,王瑛,王迎,钱蔚芬,沈新元;测量粉体湿润接触角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及应用[J];玻璃与搪瓷;2005年02期 |
10 |
寇建章;颗粒增强高分子聚合物耐磨涂层的优化设计模型[J];表面技术;2005年01期 |
|
|
|
|
|
1 |
张谋真,郭立民,刘启瑞,樊世科,张东瑜;原油破乳剂与添加剂复配的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3年04期 |
2 |
李平,郑晓宇,朱建民;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与破乳机理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2001年02期 |
3 |
杨付林,陈庆海,李俊刚,康万利;ASP三元复合驱污水中三元组分对液膜强度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2年02期 |
4 |
康万利,李金环,刘桂范;原油破乳剂的研制进展[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4年06期 |
5 |
朱平华;张秋荣;;原油破乳剂的评价指标及优选方法[J];天津化工;2005年06期 |
6 |
王宜阳,张路,孙涛垒,方洪波,赵濉,俞稼镛;不同结构破乳剂油水界面扩张粘弹性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3年04期 |
7 |
康万利,张红艳,李道山,吴肇亮,李明远,高慧梅;破乳剂对油水界面膜作用机理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02期 |
8 |
毕只初;一种研究和评价复合化学驱采出液破乳剂的方法[J];油田化学;2000年04期 |
9 |
张健;向问淘;韩明;李敏;姜伟;;乳化原油的化学破乳作用[J];油田化学;2005年03期 |
|
|
|
|
|
1 |
李干佐,刘杰,吕锋锋,水玲玲,郑利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复合驱油体系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1期 |
2 |
魏竹波;原油破乳剂的种类及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1995年03期 |
3 |
隋军,廖广志,牛金刚;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动态特征及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年05期 |
4 |
崔孟忠,李竹云,徐世艾;生物高分子黄原胶的性能、应用与功能化[J];高分子通报;2003年03期 |
5 |
马峰华,詹敏,徐心茹,杜建卫,张一安;新疆原油深度脱盐研究 Ⅰ.破乳剂分子结构对脱盐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
6 |
詹敏,马峰华,徐心茹,杨敬一,张一安;胜利黄岛原油深度电脱盐的研究Ⅰ.破乳剂组成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7 |
吴树森,朱耀辉,王飞虹;恒速滴重法测定动态界面张力[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8 |
周永慧,林君,张洪杰;纳米发光材料研究的若干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年02期 |
9 |
谢俊,梁会珍;黄原胶作为油田驱替剂的性能研究[J];矿物岩石;2003年02期 |
10 |
张宏方,王德民,王立军;黄原胶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3期 |
|
|
|
|
|
1 |
吕志凤;王宗贤;何方;肖建洪;;聚合物驱采油污水中乳化活性物质对污水处理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年02期 |
2 |
雷光伦,许震芳,张铁林,刘尉宁;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4年04期 |
3 |
赵银;关于中国的EOR现状[J];国外油田工程;1995年01期 |
4 |
卢祥国,高振环,赵小京,闫文华,王为民;聚合物驱油之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学报;1996年04期 |
5 |
张昌兴;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经济评价方法通过局级认定验收[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7年01期 |
6 |
刘立支;聚合物驱油层损害机理[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7 |
陈鹏,陈福明,李伟;大庆油田特高含水井区聚合物驱潜力分析及布井方案优选[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9年02期 |
8 |
赵永胜,魏国章,陆会民,钟玲;聚合物驱能否提高驱油效率的几点认识[J];石油学报;2001年03期 |
9 |
宋考平,陈锐,邓庆军,闫亚茹,康少冬;聚合物驱产量和含水率变化规律的预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0 |
吴迪,王瑞泉,孟祥春,赵凤玲,孙福祥,梁辉诚,裴艳玲,丛丽;聚合物驱采出液和含油污水油水分离化学剂的研制[J];精细化工;2002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