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口17-2油田西高点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研究
【摘要】:
歧口17-2油田西高点为注水开发,由于油藏的层间、平面、层内、微观孔隙结构都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而且受储层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影响,注水后储层容易变化,尤其是高渗区内,油水井间极容易形成注水通道,部分井已出现注入水水窜,油田已进入全面的水驱阶段,且采收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油田开发后期调整的关键就是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针对歧口17-2油田西高点的情况,综合地质、取心、录井、测井和测试资料,对研究区进行了储层沉积相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微构造研究和流动单元研究,同时分析了沉积相及微相、油砂体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微构造及流动单元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最后综合各种方法的分析结果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总结出油藏平面、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藏的开发调整奠定了地质基础,同时为研究相似情况油田的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618.13
|
|
|
|
1 |
刘胜建;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在垦东六断块油藏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3年02期 |
2 |
吴胜和,王仲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J];沉积学报;1999年02期 |
3 |
陈亮,牛艳平,张一伟;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多学科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9年05期 |
4 |
赵翰卿;对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认识与建议[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3期 |
5 |
李兴国;;中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地质工作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年06期 |
6 |
巢华庆,许运新;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开发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1期 |
7 |
俞启泰;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2期 |
8 |
李淑霞,陈月明,冯其红,张庆珍;利用井间示踪剂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2期 |
9 |
高博禹,彭仕宓,黄述旺;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6期 |
10 |
杨勤勇,钟炜;油气田开发中的四维地震技术[J];石油物探;1999年03期 |
|
|
|
|
|
1 |
王建省;两相热渗流与多孔介质耦合作用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2 |
朱建伟,刘招君,董清水,何玉平,黄湘通;升平油田升132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
3 |
唐海发;彭仕宓;赵彦超;;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随机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3期 |
4 |
康立明;任战利;;多参数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的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W93井区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
5 |
史彦尧;宋新民;郝志海;俞宏伟;;基于沉积微相-岩石相建立砾岩油藏测井参数解释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3期 |
6 |
苗长盛;董清水;张旗;崔大勇;许圣传;王敏雪;;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在油田老区挖潜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乾146区块开发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
7 |
吴小斌;侯加根;孙卫;雷甜;;基于层次分析方法对姬塬地区流动单元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
8 |
付国民,李永军,石京平;特高含水期扇三角洲储集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途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9 |
梁官忠,彭仕宓,楚泽涵,岳军,闫玉民;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微相特征及对开发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0 |
付国民,李永军,余波;河流相砂体剩余油识别模型及其成因类型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
|
|
|
|
1 |
梁久祯,何新贵,黄德双;前馈神经网络的一种简单共轭梯度学习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
2 |
许少华,何新贵;径向基过程神经元网络及其应用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3 |
黄文芬,王允诚,王建勇,张伟伟,陈德坡;用灰聚类方法定量分析剩余油潜力大小[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4 |
柯年日;张超谟;王英伟;;正态分布法测井曲线标准化在M油田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4期 |
5 |
柳贺;黄道;;A Multilayer Recurrent Fuzzy Neural Network for Accurate Dynamic System Modeling[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8年04期 |
6 |
;DEVELOPMENT OF A GIS DATA MODEL WITH SPATIAL,TEMPORAL AND ATTRIBUTE COMPONENTS BASED ON OBJECT-ORIENTED APPROACH[J];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2000年01期 |
7 |
杨敏;董伟;江喻;;储层沉积微相对非均质性影响的定量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9年01期 |
8 |
黄柏龄,江进国;掘进机械的动态分析之管见[J];地球科学;1991年04期 |
9 |
王启民,冀宝发,隋军,郭万奎,计秉玉;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2期 |
10 |
陈树民,于晶;松辽盆地北部储层预测技术发展历程及岩性油藏地震识别技术[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