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永新地区古近系油气运聚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
【摘要】:
利用油气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永新地区断块油气藏基本地质特征和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研究区的油气来源、输导体系特征、油气运移以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烃源岩及永新地区已发现原油(包括油砂)的地化特征分析,认为永安镇油田的原油主要为民丰洼陷沙四上烃源岩供烃及沙四上和沙三下两套烃源岩混合供烃;新立村油田主体的原油主要为本区下覆沙四上亚段烃源岩供给,南部临近牛庄洼陷的原油为牛庄洼陷沙四上及沙三下烃源岩混合供烃;纵向上,生烃层系的原油主要为本层系供烃,而非生烃层系的原油多为混源油。永新地区的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和断层组成,其中沙三上、沙二下和沙二上砂体为研究区三套主要的骨架砂体;通过对断层生长指数的计算及其与油气成藏期的对比分析,认为永安镇油田的二级断层为重要的油气垂向运移通道,而新立村油田只有永105断层的中部对油气具有垂向输导作用,南部的小断层封闭性较强,油气在断砂复式输导下运聚成藏。综合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输导体系及运移方向的研究,建立了三种油气成藏模式,即“阶梯式运移”成藏模式、“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和“侧向运移”成藏模式。最后,系统分析了油气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认为断层的级别、活动性及其与砂体的组合关系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
|
|
|
1 |
王圣柱,金强,田义民;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源及其成藏特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5年04期 |
2 |
杜学斌,解习农,任建业,张青林;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藏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2期 |
3 |
谢世文;冯一波;葛鹏莉;姚尚胜;;麻黄山西区中生界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J];天然气技术;2010年06期 |
4 |
张君峰;;输导体系对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藏的控制作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0年04期 |
5 |
贾容;;东营凹陷永安镇地区输导体系构成与控藏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
6 |
钱志;王锐;金强;王圣拄;;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侏罗系油气成因类型及成藏模式[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3期 |
7 |
牟琨;云金表;;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类型与成藏主控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02期 |
8 |
毕剑辉;;断层输导体系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6期 |
9 |
武强;王应斌;杨在发;王强;;莱州湾地区垦东凸起东斜坡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模式[J];中国石油勘探;2010年04期 |
10 |
杨宪彰;徐志明;赵丹阳;;含氮化合物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6期 |
11 |
彭劲松;;孤南洼陷油气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研究[J];化工之友;2007年13期 |
12 |
陈筱康;;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成藏过程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4期 |
13 |
卢双舫;纪贤伟;王跃文;薛海涛;申家年;;松辽盆地滨北区油气运移与油源对比[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2期 |
14 |
林铁锋;向才富;冯子辉;李军峰;吴河勇;王富东;;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1期 |
15 |
张卫海,刘景新,吴智平,刘计国;辽河东部凹陷北部古近系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6 |
卓勤功;蒋有录;;济阳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优势方向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2006年05期 |
17 |
孙粉锦;张春林;张福东;高先志;王宗礼;;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
18 |
冷济高;解习农;刘晓峰;张成;;秦皇岛32-6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9 |
常象春,薛泽磊,刘玉瑞,张金亮;金湖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4期 |
20 |
王蛟;束青林;;孤岛油田西南缘馆下段断层封闭性与油气成藏[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