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不加热化学脱水工艺研究
【摘要】:
目前,华北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采出液由油包水乳状液,转为油包水、水包油两种乳状液合为一体的多重乳状液。现场使用的破乳剂需要在较高温度下才能脱水合格,而且破乳剂的用量多以及脱出污水的含油量高给后续的污水处理增大了难度。加上近年来华北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注入地层的聚合物使采出液乳化状态更为复杂,已经不同程度的影响原油脱水质量,其破乳脱水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对华北油田的脱水工艺现状研究后,通过对多种高效破乳剂进行室内评价研究,对华北油田的四个区块分别提出了比较有效的破乳剂,并且对这四个区块分别提出了不加热化学脱水工艺改革。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所提出的破乳剂进行了界面张力的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加入破乳剂后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但是油水界面张力的大小和原油脱后含水率没有直接的关系。
本文还通过fluent软件对沉降罐沉降层水滴的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通过模拟计算,我们得到粒径为150μm的水滴在模拟沉降1个小时后模型顶部的含量仅为0.4%。也就是说在实际的运行管理中,只要在沉降层能有效沉降出小于150μm的水滴,那么沉降罐的出口含水量就能达到外输要求的0.5%。由此,实际生产中我们可以以粒径为150μm的水滴沉降为基准来得到大罐中原油的沉降时间。
|
|
|
|
1 |
黄泾;唐娜;牟占军;;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与新型破乳剂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07年01期 |
2 |
张谋真;王潇;郭立民;刘启瑞;樊苏哲;曹铮;卫鹏斌;;BNT系列原油破乳剂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9年12期 |
3 |
张谋真;郭立民;刘启瑞;白荣;郭亮;刘志鹏;杨延刚;;AE系列原油破乳剂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12期 |
4 |
施艳梅;刘洪波;佘庆丰;刘殿峰;邵立新;;新木脱水工艺优化运行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04期 |
5 |
杨小刚;谭蔚;谭晓飞;;高含水原油的热化学破乳方法[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7年03期 |
6 |
施正盼;关江;刘颖;董江涛;;基于胶体化学和乳状液理论分析乳状液脱稳破乳机理及方法[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年03期 |
7 |
陈锋;杨总;;乳状液破乳方法综述[J];石油化工应用;2009年02期 |
8 |
何佳;邓大智;郑凯;;原油破乳剂的研究与发展[J];青海石油;2009年04期 |
9 |
侯国新;CN-1破乳剂的研制与应用[J];油田化学;1995年03期 |
10 |
П.П.Павленкои др
,吴良彦,王庐峰;破乳剂有助于原油在电脱水器中的脱盐和脱水[J];国外油田工程;2002年03期 |
11 |
孟琳;原油破乳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年04期 |
12 |
张谋真,郭立民,刘启瑞,樊世科,张东瑜;陕北原油热化学脱水技术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3 |
蔡星;油田开发后期的原油脱水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4期 |
14 |
王明宪;浅论影响原油乳状液破乳的因素[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5年01期 |
15 |
康万利,单希林,龙安厚,李俊刚;破乳剂对复合驱乳状液的破乳机理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5期 |
16 |
覃守凤;李外郎;;盐对AP_(221)破乳剂破乳效果的影响[J];油田化学;1988年01期 |
17 |
宁廷伟;原油破乳剂在胜利油田的应用和发展[J];油田化学;1994年01期 |
18 |
张谋真,郭立民,刘启瑞;志丹和川口原油破乳剂筛选研究——陕北原油破乳剂的筛选研究(Ⅰ)[J];化学工程师;2002年04期 |
19 |
郭宏伟,孙在春,邵红云,赵玲,陈雷;奥里乳化油破乳剂PR-1的实验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5年04期 |
20 |
侯国新,马清枝;破乳剂脱盐机理及在试油产出液脱水中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