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化地震子波模型定阶方法研究
【摘要】:
高分辨率地震子波提取技术是油气地震勘探领域高分辨率处理技术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针对目前子波提取技术所存在的子波求解精度不高和运算成本过高的缺陷,本文深入研究地震记录特性及假设条件和边界约束,详细分析地震子波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突破MA(Moving Average)模型假设的地震子波提取技术,提出一种阶数吝啬的ARMA(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模型对地震子波进行参数化准确建模的方法。其中对子波ARMA模型定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采用基于自相关的奇异值分解法确定AR(Autoregressive)部分阶数,然后将信息量准则函数融入高阶累积量MA定阶法中,提出一种新的MA定阶方法,提高子波ARMA模型MA定阶准确率。在保证子波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模型阶数,提高运算效率,最终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子波模型定阶。
高阶累积量理论上可以完全抑制高斯噪声,保留信号的相位信息等特点,但是高阶累积量对特殊切片敏感,在确定ARMA模型AR阶数时需采用特殊切片构造矩阵,将AR定价转换为求解矩阵的有效秩,此时切片选择困难,AR定阶不稳定。而基于自相关函数的SVD法确定ARMA模型AR阶数成熟且易操作,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运算速度快,可在适宜的噪声环境中使用。
高阶累积量在数据充足的情况下样本估计值较理想,但是实际资料数据总是有限的,导致应用高阶累积量确定ARMA模型MA阶数时稳定性差。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MA模型定阶方法,将基于自相关函数的信息量准则函数引入到基于累积量的MA定阶方法中,修正由高阶累积量引起的定阶偏差。仿真实验表明,新方法可有效提高MA定阶的稳定性及准确性。
在模型定阶的基础上,分别采用SVD-TLS算法和累积量法估计ARMA模型AR参数及MA参数。由于在短时数据下高阶累积量对模型定阶及参数估计效果不理想、ARMA模型的反因果部分定阶不稳定等,导致地震子波ARMA模型参数估计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采用非线性优化算法对模型阶数所对应的参数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模型参数估计值的准确性。
|
|
|
|
1 |
梁光河;地震子波的时变与短程微曲多次反射[J];石油物探;1997年03期 |
2 |
程杰;;地震反演中子波提取问题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9期 |
3 |
袁三一;陈小宏;;一种新的地震子波提取与层速度反演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1期 |
4 |
姜伟才,段云卿,王彦春,徐佑平;两步法反褶积在复杂地表地区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4年04期 |
5 |
伊振林;王润秋;;一种新的混合相位反褶积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年03期 |
6 |
赵丽;合成地震记录在煤炭地震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4年S1期 |
7 |
袁三一;王尚旭;;子波相位不准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1年01期 |
8 |
闵成花;;零相位校正和子波反褶积[J];油气地球物理;2004年02期 |
9 |
吴坚,张塞,闫桂花,邹玉萍;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区域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年S1期 |
10 |
云美厚;;地震分辨力与信噪比无关[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年03期 |
11 |
李文杰;宁俊瑞;陈世军;刘来详;;利用Burg反褶积提高地震资料处理质量[J];物探与化探;2011年01期 |
12 |
周兴元;;应用同态理论估算地震子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3年06期 |
13 |
宁松华;高阶统计量在地震反演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6期 |
14 |
段云卿;;匹配滤波与子波整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年02期 |
15 |
张猛;匡斌;孟祥宾;;混合相位地震子波提取及应用[J];油气地球物理;2007年03期 |
16 |
高少武;魏庚雨;赵波;贺振华;;可控震源地震数据子波最小相位化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年06期 |
17 |
李国发;彭更新;翟桐立;李皓;;基于目标函数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8 |
苏贵仕;沈克非;丁学垠;;地震数据处理中关于地震子波相位特性的探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S2期 |
19 |
樊跃新,余庆坤,非明伦,刘强;子波方法在云南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处理中的应用[J];四川地震;2005年02期 |
20 |
王永刚,朱兆林,曹丹平;井间地震资料深度域合成记录的制作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
|
|
|
|
1 |
李国发;王万里;;基于相位主值的双谱域地震子波相位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2 |
邱娜;陈海清;刘怀山;;地震子波分解与重构方法研究[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六)——空间地球物理环境与国家安全[C];2010年 |
3 |
韩芮;李振春;;地震相位校正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4 |
张广智;印兴耀;吴国忱;张繁昌;;一种确定地震子波长度的方法[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
5 |
于永才;王尚旭;戚鹏飞;;基于峰度准则的地震子波相位谱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6 |
张广智;印兴耀;吴国忱;张繁昌;;应用双谱求取地震子波的相位谱[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
7 |
薛国强;李貅;戚志鹏;范涛;周楠楠;;瞬变电磁拟地震子波宽度压缩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
8 |
李衍达;张海云;;一种新的反褶积方法[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
9 |
陈双全;贺艳晓;王尚旭;;地震子波零相位化及属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
10 |
任义庆;李勤学;马在田;;地震爆炸震源模拟[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