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气浮中气泡分布与絮凝剂配伍性研究
【摘要】:
气浮技术是一种正在深入研究和不断推广的水处理技术。本文以多相流泵溶气气浮实验装置为基础,设计搭建了显微摄像测量系统和激光衍射测量系统,并从气泡粒径分布和絮凝剂-污水水质配伍性两个方面入手,对影响气浮分离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
气浮过程中气泡的粒径分布是气浮分离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实验采用显微摄像系统和激光衍射测量系统对气泡粒径进行了测量,然后通过激光衍射测量系统,对气浮过程中影响气泡粒径分布的因素如压力、气液比、矿化度、表面张力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将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泡粒径随压力升高而逐渐减小,当压力高于0.5MPa时,继续提高压力已无明显作用;气液比升高导致气泡粒径减小,直至溶气水达到饱和;流量增大会降低溶气水的溶气时间,增强管道内流体的紊流强度,进而对气泡粒径产生影响;矿化度的升高使气泡从更多的气泡核位析出,从而降低了气泡粒径;表面张力的降低可以有效地抑制气泡间的相互聚并,从而使气泡粒径减小。
絮凝剂-污水水质配伍性是实现对含油污水有效破乳、促进气泡与油滴/絮体有效粘附的关键因素。实验在对油田污水水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模拟配制了各种水质含油污水,并考察了pH、温度、表面活性剂浓度、矿化度、油滴粒径等污水特征参数对絮凝剂除油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污水水质的特征参数会从絮体的生长、油水乳状液的破乳和油滴的聚结等方面对气浮效果产生影响;复配实验筛选得到最佳复配比:当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6mg/L、PAC或PAFC为30mg/L,以及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6mg/L、PAC为30mg/L时,可以实现对含油污水经济、高效的处理。显微观察实验表明,气泡与油滴的直接粘附较为困难,主要是通过气泡形成的尾流对油滴的携带作用来促进分离。混凝处理后,气泡与油滴/絮体可以形成单气泡/油滴/絮体共聚体和多气泡/油滴/絮体共聚体,有效地促进了油水分离。
|
|
|
|
1 |
本刊通迅员;;锰精矿絮凝浓缩小试见效果[J];中国锰业;1990年05期 |
2 |
胡筱敏,罗蒨,王常任;絮凝剂的助滤行为分析[J];中国矿业;1994年01期 |
3 |
党亚固,费德君,唐建华,黄开华;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2年03期 |
4 |
唐琼,张新申,林海波,李正山;絮凝法处理油田废水[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3年03期 |
5 |
贾青竹,衣守志;聚硅硫酸铝絮凝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年01期 |
6 |
甘莉,孟召平,常志华,刘保民;絮凝剂产生菌的研究新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年05期 |
7 |
刘洋;王浩绮;胡永红;;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8 |
宋亮;刘秀;陈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S2期 |
9 |
陈军;;水处理絮凝剂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07年03期 |
10 |
徐海宏;李满;唐海香;;壳聚糖对煤泥水的絮凝作用分析[J];选煤技术;2007年01期 |
11 |
钟晓琳;张泽;孙宏;;高效吸附剂(RCA)在处理焦化废水BaP中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年01期 |
12 |
官红;林丽冬;;青霉素提炼生产过程絮凝剂的选择对生产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8期 |
13 |
白洁;王道涵;;水处理中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年04期 |
14 |
李继红;李力;程保生;;利用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1期 |
15 |
庄明;;采用4650型絮凝剂 提高脱墨浆污泥处理效果[J];纸和造纸;2008年04期 |
16 |
苏会妙;;关于聚丙烯酸钠絮凝剂生产现状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年06期 |
17 |
季明;;山东省絮凝剂市场需求浅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8 |
马利民;陈嘉川;刘顺明;杨桂花;臧立华;;絮凝剂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湖北造纸;2009年03期 |
19 |
唐丽群;梁斌珺;黄东;陈伟;吴兆清;李辉;;选矿中絮凝剂的应用[J];湖南有色金属;2010年06期 |
20 |
李凯崇;;浅谈水处理絮凝剂的研究进展[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