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地区断裂系统与成藏关系研究
【摘要】:
永新地区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该区断裂系统十分复杂,断裂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不清。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永新地区的断裂几何学、断裂演化、油气成藏要素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对于充分挖掘永新地区的勘探开发潜力、减小勘探风险具有一定意义,并可以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参考。
从三维地震资料入手,定量研究了永新地区断裂系统的几何学特征和活动特征。研究区断裂十分发育,二级断层主要为东西、北东东、北西西三个走向,三级断层主要走向为南北和东西走向,次要走向为北东和北西走向,四级断层走向比较均匀;通过对研究区断裂活动和演化剖面研究,得出古近纪伸展运动明显,大量断裂在此期形成并发展,新近纪后盆地进入坳陷演化阶段,断裂活动减弱并逐渐停止活动。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化资料研究了永新地区的油气成藏要素,确定主力烃源岩为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中、下亚段的泥页岩,储集层为沙三上、沙二下、沙二上亚段的细砂岩及粉砂岩以及沙四、沙三下亚段的浊积砂砾岩体,盖层为沙一段和眀化镇组泥岩。
利用多种方法,确定了民丰洼陷和中央隆起带烃源岩成藏期,永安镇油田主要油源断层活动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新立村油田仅有部分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砂体和断层构成永新地区立体输油网络,区域性盖层和断层联合封堵油气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
|
|
|
1 |
毕俊凤;;优势频带分频相位分析技术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2 |
孟令箭;童亨茂;蔡东升;刘明全;李绪深;;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断裂系统成因的砂箱实验研究及启示[J];高校地质学报;2009年02期 |
3 |
李学雷;邢会民;李永保;王立锋;于海丽;;宁海油田断裂系统研究及应用效果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12期 |
4 |
李文科;张研;方杰;王君;;贝尔凹陷断裂系统与油气分布关系[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5 |
范柏江;刘成林;柳广弟;朱杰;;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6 |
王伟;崔晓朵;张欣;;东辛油田营8断块区精细构造解释[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6期 |
7 |
徐嘉炜
,崔可锐
,朱光
,刘庆
,童卫星;中国东部郯-庐断裂系统平移研究的若干进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
8 |
姚立珣;;地震断裂系统的分数维和地震预报方法探讨[J];国际地震动态;1991年03期 |
9 |
樊生利,王秀林,苏玉山;东濮凹陷断裂系统构造格局与油气聚集[J];断块油气田;1995年03期 |
10 |
KonstantinF.Tyapkin;应用地球旋转力学方法评价金属矿、油气田的远景(英文)[J];地学前缘;1998年01期 |
11 |
殷秀兰,李思田,杨计海,张启明,童传新;莺歌海盆地DF1-1底辟断裂系统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12 |
陈宝宁;白全明;周香翠;李保;;陆相断陷盆地断裂系统与异常压力分布特征初探——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6期 |
13 |
孙龙涛;孙珍;詹文欢;孙宗勋;赵明辉;夏少红;;南海西部断裂系研究及其物理模拟实验证据[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3期 |
14 |
王崇维;;冷家油田北部地区沙河街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4期 |
15 |
徐兵;;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断裂分形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4期 |
16 |
曲国胜;马宗晋;鲁兵;张进;张宁;田野;;陆梁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2期 |
17 |
张红斌;柯宗强;王鹏;何晓松;;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复杂断裂解释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S2期 |
18 |
刘丽媛;;三维相干体技术在断裂系统解释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0年12期 |
19 |
陈志豪;吴能友;李家彪;;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增生楔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流体运移通道[J];现代地质;2010年03期 |
20 |
任建业;胡德胜;阳怀忠;尹新义;李朋;;塔中隆起带断裂系统及其对碳酸盐岩台地的控制[J];中国地质;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