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帚霉UN_7-108选育及室内药效研究
【摘要】: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可引起植物花、茎的萎缩以及种子腐烂,能够引发多种作物发病,尤其对于草莓的危害较为严重。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作为一类植物病原性生防菌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其野生型菌株产孢量低、抑菌效果较差等原因,目前尚无法进入工业化阶段。
本文对粉红粘帚霉菌UN7-108进行紫外、温度、亚硝酸钠单因素诱变及温度-亚硝酸钠复合诱变选育,并确定各种诱变的最佳诱变条件。对获得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及抑菌性实验研究,评价其生防性能。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室内药效评价,为大田试验做准备。
实验得出:紫外诱变120s;温度诱变4min亚硝酸钠12min;温度-亚硝酸钠复合诱变先温度诱变4min,再亚硝酸钠处理12min。通过产孢量初筛、抑菌活性复筛,筛选得到了4株诱变菌株UV-3、TR-3、NS-1和TN-1;产孢量分别提高2.47倍、2.20倍、1.89倍和2.20倍,且遗传性状稳定、生物学性状和抑菌效果均优于原始菌株。紫外诱变菌株UV-3,各方面性状均优于其它诱变菌株。对原菌株及诱变菌株UV-3进行室内药效实验,得出:粉红粘帚霉菌的抑菌活性随其孢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强,UV-3的抑菌活性优于原菌;1×107个/mL孢子浓度时,UV-3的萌发抑制率达81%、菌丝抑制率达93%、预防率达96%;1×106个/mL孢子浓度时,UV-3的萌发抑制率达58%、菌丝抑制率达90%、预防率达93%、高于此浓度无显著差异。因此,106个/ml孢子浓度的紫外诱变菌株UV-3的室内药效效果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