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氮碳共渗加后续氧化复合处理的研究
【摘要】:
本项研究是在离子氮碳共渗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与其相结合的复合化学热处理的新方法——离子氮碳共渗加后氧化复合处理。对复合处理后40Cr钢试样的复合渗层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耐蚀性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通过大量的复合处理的工艺试验,分别研究了离子氮碳共渗阶段和后氧化阶段处理过程中的气体成分、温度、时问等工艺参数对氮碳共渗化合物层及氧化层的厚度、成分、性能等的影响。通过研究,优化了复合处理工艺参数,保证了复合渗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通过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仪等显微分析仪器对复合渗层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复合渗层的生成机理。经复合处理后可获得氧化层+化合物层+扩散层的复合渗层。氧化层的成分为Fe3O4,厚度约为1~3μm;化合物层的成分主要为Fe2~3N,厚度约为10~20μm。
腐蚀试验结果表明:在5%NaC1溶液中,复合渗层有着优良的耐蚀性能,其耐蚀性远比离子氮碳共渗处理、发黑处理要好,其原因在于复合处理后表面生成的Fe3O4不仅电极电位高,而且组织均匀、致密,这层氧化膜对基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
|
|
|
1 |
谷志刚,王荣吉,白虹;Cr13系不锈钢的固体氮碳共渗[J];金属热处理;1997年07期 |
2 |
张林根,戴玉同;氮碳共渗在TY95系列柴油机球铁凸轮轴上的应用[J];金属热处理;1999年06期 |
3 |
胡明娟,潘健生,毛立忠;碳在铁素体氮碳共渗中的作用──兼论用短时渗氮取代氮碳共渗的可行性[J];热加工工艺;1996年02期 |
4 |
聂自强,梁韬;氮碳共渗工艺过程试验研究[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4年04期 |
5 |
徐启明;软氮化工艺盐浴氮碳共渗后的零件性能[J];国外金属热处理;1996年03期 |
6 |
张曦,方敦光,黄俊,毛红毅;不锈钢盐浴氮碳共渗后的组织和耐蚀性[J];金属热处理;1998年08期 |
7 |
陈有超;;700℃氮碳共渗和表层淬火的研究[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1993年06期 |
8 |
朱诚意,郭忠诚,刘中华;化学镀Ni-P合金与氮碳共渗复合强化的组织与结构研究[J];机械工程材料;1998年06期 |
9 |
张镜斌,马中伟,王佐平,王伟;RE型活化剂对氮碳共渗渗层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3年05期 |
10 |
蒋心慧,黄延芳,包四平;氮碳共渗淬火复合热处理的应用[J];金属热处理;1995年09期 |
11 |
许斌;采用TUFFTRIDE QPQ工艺进行氮碳共渗以提高表面耐磨性和耐蚀性[J];国外金属热处理;1998年06期 |
12 |
康杰;工件表面状态与氮碳共渗的相互影响[J];贵州科学;1999年03期 |
13 |
孙秀敏,陈军政;柴油机曲轴热处理工艺改进[J];金属热处理;2001年04期 |
14 |
曾议,曾耀棕;低温无毒盐浴氮碳共渗[J];热加工工艺;2004年02期 |
15 |
陈有超,柴惠芬,方其先;奥氏体氮碳共渗的生长动力学和内部过程[J];金属热处理学报;1994年01期 |
16 |
王哲仁,张红英;低碳易切钢奥氏体氮碳共渗层时效研究[J];金属热处理;1997年02期 |
17 |
李光新,马新沛,陈彦;发动机气门氮碳共渗工艺[J];金属热处理;1998年12期 |
18 |
方必芝;125摩托车凸轮轴氮碳共渗前预处理工艺的改进[J];机械工人.热加工;1999年05期 |
19 |
程晓敏,陈铁群,方华斌;奥氏体氮碳共渗层的组织分析及性能试验[J];金属热处理;2002年03期 |
20 |
宋光辉;;冷冲模的固体氮碳共渗[J];金属热处理;1983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