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_2中沉淀聚合法制备二乙烯基苯及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球
【摘要】:
在超临界CO2介质中用沉淀聚合法成功地合成了表面光滑的、单分散的二乙烯基苯聚合物(PDVB)微球、二乙烯基苯(DVB)和马来酸酐(MAH)共聚物(P(DVB-MAH))微球及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合物(PTMPTA)微球。研究了单体浓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共溶剂种类、共溶剂用量、引发剂浓度、单体配比等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结果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对产物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聚合物微球的成长过程及成球机理;利用红外光谱(IR)对所得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热失重(TG)对聚合物进行了热性能分析;采用溴滴定法对单分散PDVB微球中的悬挂双键进行了测定。
实验发现,在超临界CO2介质中能够直接得到粉末状的PDVB、P(DVB-MAH)及PTMPTA,且单体的转化率都到了97%以上。研究发现,在纯超临界CO2介质中很难获得PDVB、P(DVB-MAH)及PTMPTA的微球,而加入少量共溶剂(如正戊烷、乙酸、乙醇、丙酮等),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可以制得上述聚合物微球。因此,选择适当极性的共溶剂以及反应浓度、反应压力等条件来调节反应介质的溶解度参数是制备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在少量丙酮作为共溶剂的超临界CO2体系中,当单体浓度为0.38 mol/L、反应压力为16.0 MPa、反应时间为24 h、混合溶剂的溶解度参数在10.58~11.01 MPa1/2范围时得到了表面光滑的、单分散的PDVB微球,并且聚合体系的单体浓度、反应压力及共溶剂用量对单体的转化率以及聚合物的热性能影响不大,但是对聚合物的成球性有很大影响。当MAH摩尔分数为5%~10%时也得到了表面光滑的、分散较好的P(DVB-MAH)共聚物微球,红外谱图表明我们成功地合成了MAH含量较高的P(DVB-MAH)共聚物。在少量乙醇为共溶剂的超临界CO2体系中,当单体浓度为0.067 mol/L、反应压力为16.0 MPa、反应时间为8 h时得到了PTMPTA微球。
采用溴滴定法测定了PDVB微球中悬挂双键的含量,并通过红外谱进行了表征。通过比较溴加成前后及溴消去后的聚合物红外谱图证明了PDVB微球中确有悬挂双键的存在,通过溴滴定曲线得到了PDVB微球中悬挂双键的总量为2.99×10-3 mol/g,微球表面悬挂双键的量为1.81×10-3 mol/g,证明所制备的单分散PDVB微球含有大量的未反应的双键,利用这些双键可以进一步进行改性反应,从而对微球进行功能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O631.3
|
|
|
|
1 |
赵玉增,白锋,黄文强;聚二乙烯基苯微球的合成及其表征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4年03期 |
2 |
鹿现永;黄达;杨新林;黄文强;;蒸馏沉淀聚合法制备窄分散聚二乙烯基苯-co-丙烯腈功能聚合物微球[J];高分子学报;2007年02期 |
3 |
阎青;白耀文;孟哲;杨万泰;;乙酸中沉淀聚合制备窄分散聚二乙烯基苯微球[J];高分子学报;2007年11期 |
4 |
何涛,胡红旗,陈鸣才,吕社辉,刘红波;超临界二氧化碳—高分子化学中的绿色介质[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3年02期 |
5 |
黄金满,杨梅林,沈家骢,刘延苓;沉淀聚合制备聚二乙烯基苯微粒[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6年03期 |
6 |
胡红旗,陈鸣才,黄玉惠,丛广民;超临界CO_2流体的性质及其在高分子科学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1997年12期 |
7 |
李建林;刘全俊;陈海华;魏红梅;顾忠泽;陆祖宏;谢笔钧;;二氧化钛反蛋白石薄膜的制备及其在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J];化学学报;2006年14期 |
8 |
顾相伶;朱晓丽;孔祥正;张利娜;谭业邦;鲁毅;;乙醇或乙醇-水为新的溶剂体系沉淀聚合制备单分散聚合物微球[J];化学学报;2009年21期 |
9 |
徐海军,邓碧玉,蔡云升,李道纯;夹带剂在超临界萃取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1991年02期 |
10 |
陈胜利;董鹏;袁桂梅;赵俊颖;王晓冬;周倩;;亚微米/纳米聚苯乙烯微球粒度标准物质的研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
|
|
|
|
|
1 |
李群生,张泽廷,周庆荣,于恩平;固体溶质在含和不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2 |
李群生,张泽廷,刘延成,于恩平;超临界CO_2萃取维生素C、联苯二酸、苯甲酸及萘乙酸的相平衡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3 |
姚晓敏,李群生,张泽廷,于恩平;水杨酸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4 |
于恩平;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处理多氯联苯污染物[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5 |
曹维良,刘鑫,张敬畅;超临界喷涂技术及其热力学基础[J];中国表面工程;2000年02期 |
6 |
吴卫泽,侯玉翠,武练增;超临界流体与日用化学工业[J];日用化学工业;1998年02期 |
7 |
赵朝成,赵东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硝基苯废水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
8 |
张瑞宇;二氧化碳在现代食品领域中的技术应用与进展[J];低温与特气;2003年03期 |
9 |
赵玉增,白锋,黄文强;聚二乙烯基苯微球的合成及其表征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4年03期 |
10 |
阎青;白耀文;孟哲;杨万泰;;乙酸中沉淀聚合制备窄分散聚二乙烯基苯微球[J];高分子学报;2007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