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研究与实现
【摘要】:阵列信号处理利用传感器阵列来接收空间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增强感兴趣信号(Signal Of Interest.SOI),抑制无用信号和噪声,并提取有用信号特征以及信号所包含的信息。本论文主要研究阵列信号处理系统中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内容包括广义旁瓣对消器中阻塞矩阵的构建,基于采样协方差矩阵对角加载的LU分解技术和变尺度混沌优化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针对广义的基于特征空间波束形成器需要计算修改的信号子空间导致算法不稳定问题,提出利用阻塞矩阵的维数来限制约束空间基,经仿真表明,算法优于普通算法,且不用计算修改的信号子空间,阵列增益很稳定。在未知干扰位置的情况下,提出利用约束空间基的组合来形成约束子空间。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都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2.针对多级维纳滤波器权值设计时需要对采样协方差矩阵求逆,导致算法运算复杂度大的问题,提出利用多级维纳滤波器生成协方差矩阵为三对角矩阵的特点,对协方差矩阵进行LU分解,组成基于协方差矩阵的LU分解的KRYLOV子空间,直接得到滤波器的最优权值,避免了后向迭代过程,算法的复杂度大大降低。
3.针对实际自适应波束形成典型的DOA失配问题,在原有的基于最差性能最优稳健波束形成算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变尺度混沌优化的概率约束波束形成算法。引入波束形成概率约束置信区间,利用信号导引矢量误差分布律,将约束优化问题最终转化为非线性优化问题,并利用混沌变量的遍历性搜索全局最优权值。
4.算法的验证与比较是通过MATLAB仿真工具实现。利用信噪比,干噪比与生成随机数函数产生信号模型。设定Monte Carlos重复实验次数,本文中选取重复次数为1000和5000,并进行算法的仿真验证和比较。
|
|
|
|
1 |
覃岭;黄茜;李会勇;何子述;;主瓣干扰下宽带圆阵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2 |
夏新仁;尹成友;;自适应波束形成的SARLS算法[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8年02期 |
3 |
赵永波,刘茂仓,张守宏;一种改进的基于特征空间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J];电子学报;2000年06期 |
4 |
张林让,廖桂生,罗丰;有限次快拍下自适应波束形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
5 |
赵海英;;大阵列微波戍象技术研究[J];无线电工程;1991年02期 |
6 |
戎璐,谢剑英;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新智能天线结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7 |
吕泽均,肖先赐,南建设,甘建超;一种稳健的循环时空波束形成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3年06期 |
8 |
庞振;;细线阵的频域自适应波束形成[J];声学与电子工程;2005年04期 |
9 |
甘润;李平安;;多用户STBC系统中一种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11期 |
10 |
杨莘元,陈四根,郝敬涛;一种稳健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
11 |
张林让;廖桂生;保铮;;基于协方差矩阵非线性函数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
12 |
于凤芹;曹若臻;;基于特征空间逼近的传声器阵列语音信号增强[J];电声技术;2006年02期 |
13 |
曹若臻;于凤芹;;基于信号子空间逼近的多麦克风语音信号增强方法[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4 |
周胜增;杜选民;;快速收敛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算法研究及应用[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9年06期 |
15 |
江俊;郝志梅;熊伟;;自适应波束形成系统单脉冲测角新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年02期 |
16 |
E.B.Lunde;卢传;;一种不被重视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算法[J];水声译丛;1978年03期 |
17 |
于江;陶海红;廖桂生;;基于IGA的阵列天线干扰抑制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1期 |
18 |
李海波;杨力生;单丽芳;;皮智能天线中的LMS自适应波束形成研究[J];信息技术;2010年05期 |
19 |
张丽艳;林隆宇;贾世杰;李桂林;曾洁;郭宇明;;一种对噪声场具有鲁棒性的语音增强方法[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20 |
廖桂生;保铮;许志勇;张良;;对付密集型干扰的波束空间部分自适应处理[J];电子学报;199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