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SMA滚动隔震支座的研究
【摘要】:目前,以基础隔震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方式,来增强建筑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结构工程防震减灾领域的研究热点,滚动隔震是基础隔震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限位复位功能、良好的稳定性以及显著的隔震效果,能有效地降低地震作用,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在已有的滚动隔震装置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以及碟形弹簧,提出了一种新型滚球隔震装置,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用大型通用分析软件ANSYS进行模拟分析,来论证这种装置的可行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阐述了结构隔震体系的基本特征、基础隔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以及抗震规范中对于隔震结构设计的要求,并介绍了几种现有的滚动基础隔震装置;
2、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特性、建立了它的本构模型,利用其特性设计出一种新型滚球隔震支座,再结合碟形弹簧,形成新型的SMA碟簧滚球隔震装置,并对其进行了受力分析,建立新的运动微分方程;
3、基于提出的滚球隔震支座,介绍了单质点以及多质点隔震体系的动力分析模型和地震反应方程;给出隔震层刚度和阻尼的确定方法。
4、在ANSYS软件中建立层间剪切模型,在水平方向对三种地震波作用下的隔震与未隔震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新型滚球隔震支座的基础上,加入碟形弹簧,在EL-Centro波作用下进行竖向隔震分析。
将本文提出的新型滚动隔震支座应用于五层的框架混凝土结构,在ANSYS中进行隔震与未隔震结构的时程分析对比,得出以下结论: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比未隔震结构有较大延长,可避开场地特征周期,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响应;隔震结构的位移、加速度等都有显著减小,隔震支座起到了明显的减震效果;时程分析时,输入的地震波不同,分析结果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应合理选择地震波。
|
|
|
|
1 |
刘文光,闫维明,霍达,周福霖,三山刚史,冯德民,增田圭司;塔型隔震结构多质点体系计算模型及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
2 |
张荫,姚谦峰;自阻尼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阻尼特性及恢复力模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3 |
朱大鹏;张扬扬;;基于ANSYS分析新型滚轴隔震支座结构体系[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8年12期 |
4 |
吴韬;盛宏玉;陶明白;;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8年05期 |
5 |
唐际宇;吴代奖;戈祥林;;昆明新机场航站楼橡胶隔震支座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09年11期 |
6 |
许勇;张季超;陈原;;广东科学中心巨型钢结构基础隔震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09年08期 |
7 |
张新中;王磊;李雨阁;张伟;;既有建筑物基础隔震加固施工方法[J];建筑结构;2007年S1期 |
8 |
丁琳;付伟庆;吕孔才;张立鑫;;振动台模拟高层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的试验[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9 |
赵传记;俞广东;;加层结构抗震设计新途径[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年11期 |
10 |
苏春生,赵亚敏,曾德民,苏幼坡;砌体结构隔震设计方法及应用[J];建筑科学;2002年06期 |
11 |
李祯;李向真;向伟明;朱小文;;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双向试验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2 |
郜时昆;;变电站主变压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研究[J];现代电力;2010年05期 |
13 |
吴从晓;周云;邓雪松;;高位转换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分析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
14 |
唐际宇;戈祥林;黄贵;宋廷苏;;昆明新机场航站楼隔震支座更换拓展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1年04期 |
15 |
蔡康锋;李玉荣;唐月;;基础滑移隔震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1年09期 |
16 |
熊世树,陈金凤,梁波,苏经宇;三维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的非线性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
17 |
赵建良;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年05期 |
18 |
庄表中;潘宏;李振华;孙曌;李龙飞;;受随机激励减振器的动态信号分析与特性识别[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
19 |
杨彦飞;王喜堂;陈文春;;桥梁支座及其恢复力模型[J];广州建筑;2008年06期 |
20 |
宋建波;;浅析铁路桥梁隔震技术[J];魅力中国;2009年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