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触媒理论下的交互性口袋公园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触媒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在中小尺度的景观领域研究存在空白,该类型的景观触媒价值尚没有挖掘。互联网的发展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催化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转变,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面前,口袋公园在设计中政府、设计师和公众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交流,建成后的口袋公园难以满足公众的诉求,很难实现空间中人与人,人与场地,场地与场地之间的互动,更不容易作为触媒点充当城市的活力发生器。基于此,文章提出“交互触媒”这一城市触媒类型,试图寻找交互设计与城市触媒之间的契合点,一方面通过对城市各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分析,将口袋公园作为社会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媒介,创建人与景观、人与人、人与城市互动的口袋公园,以此来链接实体空间与精神存在,个人与社会,缝补割裂的城市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与城市触媒理论的结合,进一步将这种共生关系在城市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传递,最终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触媒的内涵和外延做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触媒具备的稳态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其内涵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和拓展性,为交互设计理论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对景观交互设计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对口袋公园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功能等做了详细的阐述。此外,对青岛六个典型片区进行了现状调研,结合我国其他城市口袋公园现状分析,总结出我国口袋公园现存的问题,并通过引入交互性景观设计发挥触媒效应的优秀案例,进一步明确了景观交互设计方法指导口袋公园设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城市触媒、景观交互设计和口袋公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交互触媒”这一城市触媒类型,并对其指导口袋公园设计的可行性和意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口袋公园设计策略的论述,包括交互触媒指导下口袋公园设计的要点、设计原则、设计程序,并依据设计程序展开具体设计方法的探究,从需求分析、目标确立、设计方法和评价反馈四个方面对口袋公园的设计策略做了详细论述。最后以青岛台西老年公寓周边的三个口袋公园为例,运用交互设计这一触媒进行实例设计,验证课题研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