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SESHPS)仿真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能源以及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于太阳能、土壤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和推广的能源利用型式。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作为一种以太阳能和土壤源为复合热源的热泵系统,因其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文中以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热泵机组模型、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模型、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模型、蓄热水箱模型和室内负荷模型。根据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应用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分别对热泵机组模型中的主要部件冷凝器模型和蒸发器模型进行了简化,同时建立了BP神经网络校正模型对二者简化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校正;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和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数理模型的太阳能集热器BP神经网络仿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遗传算法对该神经网络仿真模型进行了优化:参照经典的Kelvin线热源模型和Kavanaugn圆柱源理论模型,运用负荷叠加、负荷阶跃、负荷累积的思想,建立了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数理模型,将BP神经网络和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数理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优化模型。
在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各部分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质量守衡和能量守衡的原理,将太阳能集热器、热泵机组、地下埋管换热器及其它仿真模型联系起来,建立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系统仿真软件,将其应用于青岛市某一工程实例中,分别针对系统的动态运行方式和静态运行方式进行了仿真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热泵机组动态运行方式下的平均制热性能系数COP_h值较其在静态运行方式下的COP_h值高。
文中将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应用于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仿真建模,经实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能够提高仿真模型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同时分析了动静态两种运行方式对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能耗的影响,这些研究工作能够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推广及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参考。
|
|
|
|
1 |
施养杭;;基于ANN和GAM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2 |
吕胜宾;;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在结构参数识别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年10期 |
3 |
张立宁;安晶;何燕;石华旺;;基于GA—ANN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
4 |
黄立成;韩宝升;胡斌;叶观宝;;遗传神经网络预测路基沉降[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2期 |
5 |
胡斌;杨林德;叶观宝;;遗传神经网络计算公路沉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
6 |
徐文,王大忠,周泽存,陈珩;结合遗传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在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7年02期 |
7 |
王春平,王金生,梁团豪;人工智能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5年09期 |
8 |
钱华,芮延年;基于人工智能的汽车牌照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年05期 |
9 |
赵宇红;李兰君;王丽君;;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负荷预测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0 |
陈永龙;何国良;徐宗昌;;基于BP-GA的融合算法实现[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1 |
王群京,鲍晓华,钱吉吉,倪有源;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漏磁非线性回归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12 |
谢世坤;吴霞;郭秀艳;易荣喜;;S形件翻边成形工艺参数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06期 |
13 |
薛涛;李庚银;;短期负荷预测在配网无功优化控制中的应用[J];山东电力技术;2008年03期 |
14 |
薛涛;李庚银;牛盛楠;;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无功优化控制的研究[J];河南电力;2008年02期 |
15 |
薛涛;李庚银;;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配网无功优化控制的应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
16 |
周圣斌;吴学利;马路;;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在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中的应用[J];工程质量;2008年17期 |
17 |
谷艳昌;肖浩波;;基于遗传算法的GNA优化反演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3期 |
18 |
余丙荣;周明龙;李玲纯;;基于遗传算法的WANN的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9 |
魏翠玲,李彦峰;基于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简支梁结构可靠度分析[J];广州建筑;2005年04期 |
20 |
王娟;马晓丽;;水资源系统调度研究进展[J];价值工程;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