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公共健康为导向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研究
【摘要】: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也在随之加深,新的城市问题的焦点已由专注静态物质空间问题向着动态的行为、社会以及时空问题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物质空间环境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作为表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之一的公共健康状况与影响健康活动发生的特定空间的交互关系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公共健康问题已逐步转向慢性疾病、亚健康、突发传染性疾病等问题,而规律的健康活动能够提高公共健康水平并减少患病风险,健康城市也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倡导。同时城市住区作为城市结构的基本单元,住区公共空间则是居民健康活动行为的发生场所。因此,本文将视角聚焦于健康城市导向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对公共健康促进的影响作用机制的构建,针对特定时空间要素对居民健康活动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空间优化建议。本文首先讨论了健康城市、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概念与相关文献研究,将居民健康活动作为二者之间的纽带,以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社会生态心理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理论模型,并以促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多维度健康为目标构建影响作用机制模型。同时,以济南市为研究范围制定调查对象选取原则,以此原则选取三个样本住区:雅居园、佛山苑和翡翠郡为研究对象,并且构建影响居民健康活动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影响要素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踏勘并结合李克特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以居住人群结构信息为基础,对居民健康活动的行为和时空特征进行调查,进而收集主观评价数据。同时,以大数据技术结合ARCGIS软件获取样本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住区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活力方面的数据并进行量化与可视化分析。其次,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因子提取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定出影响居民健康活动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要素的主因子,即为:住区公共空间健康整体性因子(F1)、住区公共空间健康可达性因子(F2)和住区公共空间健康愉悦性因子(F3),三者总方差贡献率达到64.968%,基本可解释居民健康活动受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要素的影响作用机制。同时,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过程中,判定出主因子以及人口学变量对作为因变量的居民健康活动频率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因此,为以促进居民健康活动为路径优化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进而促进居民健康的策略提供相关数据依据。最后,本文以健康促进下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综合评价模型为基础并结合实地调研,以整体性和差异性作为优化策略的维度,提出七项健康促进下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即为:完善功能空间提升协调性、优化步行网络提高可达性、丰富设施配置保障安全性、亲近自然环境改善舒适性、塑造邻里氛围增强人文性、兼顾全年龄人群、覆盖多类型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