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和GIS技术的济南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改善维持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城市绿地生态补偿能力测算以及城市生态绿地网络体系构建的研究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本研究以济南市为例,应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理论,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对济南市绿地生态补偿能力及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济南市各行政区加强生态补偿能力的绿地建设方案;构建了济南市生态绿地网络体系规划架构。
1.生态补偿能力分析
采用“绿当量”方法,对济南市槐荫区、历下区、市中区、历城区以及天桥区五个++
行政区的生态补偿能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济南市建成区的总体绿量水平很高。各行政区从整体上二维绿量水平较高,但具体到各个行政区之间,则差异较大。
其中,历下区人均二维绿量面积仅为22.20m2/人,低于25m2/人的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底线;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人均二维绿量分别为151.12m2/人、116.63m2/人、255.1m2/人,都高出25 m2/人的居民正常生活底线,且盈余较大,能够较好的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历城区人均二维绿量为908.99m2/人,远超出25m2/人的居民正常生活底线,历城区绿地的生态补偿能力最强。
2.济南市景观格局分析
济南市建成区生态绿地系统的内部结构状况以及空间分布为:槐荫区和天桥区两区的绿地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破碎度较高,而景观优势度处于较低的水平;历下区和市中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均匀度较低,破碎化程度较小,优势度较高;各类型绿地的景观分维数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1.5以下,绿地景观斑块形状普遍较为规则简单,说明各区各类型绿地受人为干扰情况较为严重。
3.济南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1)生态补偿能力的绿地建设方案:历下区的现人均二维绿量(22.2m2/人)低于的最低人均二维绿量水平(25 m2/人),需要通过绿地建设补足欠缺的2.8 m2/人的人均二维绿量,或增加草坪1610820.4m2、或增加阔叶林805410.2m2、或增加针叶林5369401.3m2、或增加灌木林1073880.27m2。
(2)济南市生态绿地网络体系构建
采用以核心公园为城市绿心、放射状绿带为轴线、市级公园为结点、环城绿带为结合部的多绿心、环网状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形成“一心、三环、六带、七廊、七区、多楔、多点”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使济南市形成圈层式、放射状,心、环、网、片相交融的“环状+楔形”的城市生态绿地网络体系。
|
|
|
|
1 |
朱文明,陶康华;城市绿化遥感信息的系统设计和管理[J];国土资源遥感;2000年02期 |
2 |
陈迅;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估产[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年05期 |
3 |
詹小国,王平;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1年02期 |
4 |
黄莉;;RS和GIS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1期 |
5 |
邹亚荣,赵晓丽,张增祥,周全斌,谭文彬;遥感与GIS支持下的中国草地动态变化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2年01期 |
6 |
孙旭红;;RS、GIS在城市规划监测中的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7 |
孙旭红;;RS、GIS在城市规划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2006年20期 |
8 |
曹慧;何政伟;陈亮;;云南某县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分析[J];测绘科学;2007年02期 |
9 |
赵巧红;张敬东;何瑞珍;;GIS与R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6期 |
10 |
潘宝玉,王贵祥;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J];山东地质;1998年04期 |
11 |
李震,孙文新,曾群柱;综合RS与GIS方法提取青藏高原冰川变化信息——以布喀塔格峰为例[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
12 |
詹小国,谭德宝,朱永清,黄奇;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快速动态监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年01期 |
13 |
李兰,朱芮芮,钟名军;基于GIS的LL-Ⅱ分布式降水径流模型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04年01期 |
14 |
刘建军,李春来,刘荣高,邹立星;RS和GIS支持的喀斯特山区公路建设可行性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0年02期 |
15 |
何华春;RS及GI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制图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年04期 |
16 |
杨晓明;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7 |
孙亚贤,齐万义;应用GIS及RS技术调查海滦河平原风蚀类型与盐碱土的分布[J];港工技术;2001年01期 |
18 |
方磊,唐蓓华,滕玉明,朱中卫;RS和GIS在高速公路采空区路段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4期 |
19 |
葛静茹;秦安臣;张启;赵雄伟;张红霞;赵志江;贾哲;;RS在生态旅游资源信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20 |
罗晓燕;“3S”结合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J];铁路航测;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