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①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感情的重要文化基础,而且具有传承华夏文明、维护文化多样性等重要功能。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回顾联合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提出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等。同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濒危遗产优先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等。
在第二部分,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在总结了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指出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针对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创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五条途径和措施。即,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对在校学生教育和培养;培养传承人,提供传承空间和传承条件;因地制宜开展保护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