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奶山羊ACACA和SCD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关联分析
【摘要】:奶山羊泌乳性状的遗传力较低,采用常规育种手段虽使其获得了一定的遗传进展,但进展较为缓慢,故寻找主效遗传标记对提高崂山奶山羊的泌乳性能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分析ACACA基因启动子PⅢ和SCD基因外显子3及侧翼序列的多态性及其对泌乳性状的影响,探讨与崂山奶山羊泌乳性状相关联的分子遗传标记,为崂山奶山羊的品种选育提供分子依据。本研究以174只崂山奶山羊泌乳母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DHPLC技术和直接测序法相结合检测ACACA基因启动子PⅢ序列多态性;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SCD基因外显子3及侧翼序列多态性;用Popgen3.2软件分析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用SAS9.2软件分析体尺、体重指标与泌乳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间的关联效应。结果表明:
(1)在ACACA基因启动子PⅢ部分序列中检测到3个SNPs,即第1206位的B/D,1255位的A/C和1322位的M/N,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种羊场(F)和农户(P)两个群体中分布不均衡,但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在SCD基因外显子3及侧翼区检测到4个SNPs,即E315 E/e、E368H/h,内含子3的I346 R/r和I355Q/q,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样本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中E315 E/e和I355 Q/q的分布情况一致,呈紧密连锁关系。
(2)体重、体高和体长与各乳成分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体长与产奶量呈显著正相关,体重和胸围与产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3)在整个样本群体中,大部分泌乳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场别效应(P0.01或P0.05),而ACACA基因启动子PⅢ所有位点的基因型效应均不显著(P0.05),在F群体的1206位点上,等位基因B为乳蛋白率、乳糖率、非脂肪物性状的有利等位基因,BB基因型与BD基因型的乳蛋白率和乳糖率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非脂肪物和乳密度性状差异显著(P0.05),BB基因型与BD基因型,乳蛋白率、乳糖率和非脂肪物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等位基因替代效应(P0.05);而在P群体中,两种基因型之间的所有性状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F群体的1322位点上,等位基因N为乳糖率的有利等位基因,为300d产奶量的不利等位基因,MN基因型与MM基因型的300d产奶量和乳糖率性状差异显著(P0.01或P0.05),其等位基因替代效应分别为-52.22kg和0.12% (P0.01);而在P群体中,等位基因M为乳蛋白率、乳糖率、非脂肪物、乳密度的有利等位基因,乳糖率和非脂肪物的等位基因替代效应分别为-0.25%和-0.44%(P0.05)。
(4)SCD基因E315和I355位点的EE/QQ基因型与基因型ee/qq的所有乳成分性状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EE/QQ与Ee/Qq基因型的乳蛋白率、乳密度差异显著(P0.05),等位基因E/Q为乳成分性状的有利等位基因;各乳成分性状的基因加性效应极显著(P0.01),显性效应不显著(P0.05)。E368位点hh基因型与HH和Hh基因型的所有乳成分性状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等位基因h为乳成分性状的有利等位基因;所有乳成分的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极显著(P0.01)。I346位点rr基因型的300d产奶量极显著(P0.01)高于RR基因型,等位基因r为300d产奶量的有利等位基因,但其对乳成分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不同试验群体中分析SCD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关系,发现F群体中,各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在泌乳性状上的差异显著性较低;而P群体中不同基因型间所有乳成分性状的差异显著较高。可见SCD基因在崂山奶山羊样本群中对泌乳性状的效应主要来源于对P育种群的影响。
|
|
|
|
1 |
向钊,龙火生,杨公社,左福元;牛泌乳性状QTL的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2年04期 |
2 |
巨智勇;;血清性状与泌乳性状的典范相关研究[J];中国奶牛;1988年04期 |
3 |
张丽娟;许宗运;韩俊文;;与泌乳性状有关的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J];中国乳业;2006年01期 |
4 |
周美菊;张夫千;杨延周;史远刚;;奶牛泌乳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
5 |
于清;曹志艳;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scd)的克隆与功能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7年06期 |
6 |
巨智勇;导师;邱怀;;奶牛血清性状与泌乳性状的相关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1989年01期 |
7 |
陈宏宇;毛永江;杨章平;毛明艳;宋涛;;中国荷斯坦牛乳蛋白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奶牛;2006年02期 |
8 |
陈丹霞;陈宏;张春雷;房兴堂;;奶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牛业科学;2009年06期 |
9 |
张润锋;陈宏;雷初朝;胡沈荣;苏利红;;IGFBP-3基因PCR-RFLP多态性与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6年03期 |
10 |
毛永江;陈仁金;陈莹;常玲玲;施雪奎;杨章平;施健;黄回华;;南方地区中国荷斯坦牛DGAT1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
11 |
毛永江,钟光辉,郑玉才,彭先文,杨章平,王永,江明峰;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乳蛋白遗传多态性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年02期 |
12 |
毛永江,钟光辉,郑玉才,彭先文,杨章平,王永,江明峰;中国牦牛乳蛋白遗传多态性及其与泌乳性能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13 |
张润锋;陈宏;雷初朝;房兴堂;孙维斌;胡沈荣;苏利红;;西安地区荷斯坦奶牛群5个基因位点遗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相关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3期 |
14 |
陈丹霞;袁静;;DNA多态性与奶牛泌乳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0年01期 |
15 |
鞠志花;王洪梅;李秋玲;黄金明;李建斌;安利国;杨桂文;仲跻峰;王长法;;中国荷斯坦牛κ-酪蛋白基因第4和第5外显子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
16 |
陈仁金;杨章平;毛永江;陈莹;常玲玲;冀德君;吴海涛;李云龙;李锐;;中国荷斯坦牛IL8基因遗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以及体细胞评分的关联[J];遗传;2010年12期 |
17 |
丁可为;日本荷斯坦奶牛最新遗传评价方法[J];中国奶牛;2000年05期 |
18 |
阮国荣;肖石军;练城超;段艳宇;丁能水;;利用三个基因标记选育大白核心群后备种猪初报[J];福建畜牧兽医;2009年01期 |
19 |
刘三凤;任军;郭源梅;杨艳;张志燕;黄路生;;鸡SCD和Sirt1基因的SNP搜寻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08年03期 |
20 |
陶璇;张健;魏学良;;牛SCD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草食动物;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