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分析
【摘要】:本研究以RIL群体为材料,进行了小麦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分析。构建了RIL-8群体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对纹枯病进行了QTL分子标记定位。对RIL-SES群体的抗纹枯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
(1)利用15个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对抗纹枯病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所分析的群体全部是由主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在2对主基因存在时,都有主基因间的互作效应,其值一般小于加性效应;主基因对变异的贡献大于微效基因,主基因的作用更为重要。
(2)利用RIL-8群体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共拟合42个SSR标记多态性位点。综合李斯深等绘制的该群体图谱,共拟合94个SSR标记位点,31个ISSR位点,3个HMW-GS位点,涉及20条染色体(不含3A)。
(3)对RIL-8群体纹枯病抗性进行了QTL检测,检测到一个加性QTL,位于1A染色体上,贡献率为21.57%; 检测到4对QTL间互作位点,涉及7条染色体,互作贡献率分别为11.63%、6.54%、14.04%、20.01%,互作总贡献率为52.23%。
(4)通过对RIL-SES群体118个系(从196个系中随机选择)检测,发现一个SSR标记Xgwm526,位于2B染色体上,与纹枯病抗病基因距离为27.9cM;一个ISSR标记IS840,与纹枯病抗病基因距离为16.9cM。
|
|
|
|
1 |
李社增;鹿秀云;张静;高胜国;马平;;小麦纹枯病拮抗细菌的筛选[J];植物病理学报;2005年S1期 |
2 |
高国峰;高九思;杨松芳;王秀梅;;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3 |
马树敏;周磊;孙炳剑;;5种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1年04期 |
4 |
尹逊堂;赵向东;谷志金;李宗乾;窦方玉;;小麦纹枯病发生偏重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种业;2005年05期 |
5 |
闵跃中;陈宇;;小麦纹枯病态势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6 |
华文爱;邢广余;;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因素与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9年08期 |
7 |
吴帮承;颜思齐;;四川省小麦纹枯病菌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8 |
李华荣;林桂芸;吴帮承;江浪;颜思齐;;小麦纹枯病病情消长与气象因子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9 |
孙少如;;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15期 |
10 |
沈海英;;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10年07期 |
11 |
孙斌;;不同钾素水平下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小麦产量形成因素的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
12 |
张天舸;;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致富天地;2010年12期 |
13 |
何文兰,宋玉立,张忠山;小麦品种资源抗纹枯病性鉴定[J];中国种业;1998年04期 |
14 |
宋玉立,孔德政,周新峰;小麦的主要病虫草害及其播期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9年08期 |
15 |
张道双;介绍几个小麦新品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2年09期 |
16 |
颜伟,吴纪中,蔡士宾;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创新[J];福建稻麦科技;2004年03期 |
17 |
王新;;百农矮抗58小麦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1期 |
18 |
白广京,范晓惠;淮北地区小麦病害流行成灾的原因浅析[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年05期 |
19 |
何明亮;小麦中后期三病四虫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00年02期 |
20 |
李强,王保通,金欣藻,王芳;小麦新品种(系)及中间材料抗纹枯病调查[J];陕西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