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的水分生态研究
【摘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限制当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生态因子。本研究针对该区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中植被生长耗水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问题,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山西中阳县圪针耳流域退耕还林示范区的几种主要退耕林分为对象,在2003~2004 年生长季节,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和多种方法手段,对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水分时空动态规律、林木蒸腾耗水、林地水分有效利用和树木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树种合理的立地配置方案。研究结果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植被建设的适宜植物选择及其合理立地配置具有科学指导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不同立地土壤水文物理性质
⊙林地土壤孔隙及持水状况受到坡向、坡位、整地方式、林分和土层深度的影响。不同坡向的土壤容重,以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总孔隙度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从峁坡上部到峁坡下部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上、中、下坡的毛管孔隙度分别为46.6%、47.5%、49.7%,即随着坡位的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增加。不同林地类型的毛管孔隙度,核桃林为50%,刺槐林54%,撂荒地46%,荒草坡48%,非毛管孔隙度核桃林13%,刺槐林9%,撂荒地7%,荒草坡6%。土壤容重刺槐林1.13g/cm~3、核桃林1.15 g/cm~3,小于荒草坡1.27g/cm~3、撂荒地1.21g/cm~3。即土壤孔隙及持水能力有林地要好于撂荒地和荒草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的孔隙状况和持水能力下降。
⊙林地土壤渗透受到坡向、坡位、整地方式、林分和土层深度的影响。不同坡向的稳渗速率,以阳坡0.83mm/min阴坡0.50mm/min。稳渗速率峁坡上部(1.16mm/min),大于下部(0.79mm/min)。不同林地,相邻同坡向的柠条林地和刺槐林地稳渗速率基本相同,大约在0.56mm/min 左右。不同的整地方式的稳渗速率,以穴状整地(1.37mm/min)鱼鳞坑
|
|
|
|
1 |
王俊维;;下定决心 坚持到底 承包流域 治山治水[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2年02期 |
2 |
郭培才,鲁向平,杨开宝;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开发方略探讨——以米脂县泉家沟实验区建设经验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1993年06期 |
3 |
杨开宝,李景林,吕月玲;从泉家沟试验区建设效果谈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生态农业前景[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4 |
莫保儒,彭鸿嘉,蔡国军,戚登臣,魏强,季元祖,柴春山,凌雷;定西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分类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4年02期 |
5 |
贾媛媛,郑粉莉,杨勤科,王占礼;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蚀预报模型构建[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2期 |
6 |
冯香平;;吕梁市淤地坝建设资源分析[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5年04期 |
7 |
刘淑燕;秦富仓;项元和;;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时间变化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6期 |
8 |
党维勤;郑妍;卜晓锋;马竹娥;;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红枣产业的发展[J];中国水土保持;2007年05期 |
9 |
徐海燕;赵文武;刘国彬;朱恆峰;朱婧;解纯营;;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6期 |
10 |
万超;徐福利;邹诚;王胜男;;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9年02期 |
11 |
莫保儒;蔡国军;赵廷宁;王俊杰;柴春山;王子婷;;甘肃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6期 |
12 |
陈晓安;蔡强国;张利超;郑明国;綦俊谕;李君兰;;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雨强下坡长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年03期 |
13 |
张有为;沙打旺的栽培与利用[J];中国草食动物;1985年01期 |
14 |
王欣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梯田经济效益分析[J];人民黄河;1987年05期 |
15 |
白埃提;;浅谈黄土丘陵区樟子松引种造林[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88年03期 |
16 |
齐实,孙保平;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7 |
景亚安,张富;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及控制技术与效益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11期 |
18 |
张维江,孙保平,郭文峰,李亚军;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其预报模型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4年06期 |
19 |
徐洁,张守军,何发钧,刘建平,雅玉霞
,常富礼,何治富,杨凌波,徐彩玲;沙棘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片带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J];沙棘;2005年02期 |
20 |
贺屹,高博平,刘燕,彭翠华;庄浪县黄土丘陵沟壑梯田建设成就及经验[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