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类群与栽培环境关系的研究
【摘要】:
在果园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现代果园中产量变化,栽培技术措施改变,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进而影响了土壤生态健康。研究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与栽培环境的关系,以阐明影响果园土壤生态的因素及变化规律为目标,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生态状况为核心,以构建果园土壤微生物的良好微生物生态及技术体系为目的,良好的果树栽培环境和果园生态是苹果生产及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以“富士/平邑甜茶”植株、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实生苗为试材,采用BIOLOG和FAME等方法,试验于2003-200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根系实验室进行。采用野外调查与土壤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产量和不同土质苹果园中生物生态状况,有机肥和氮素化肥及其组合效应对平邑甜茶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影响,氮肥、有机肥处理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功能多样性等生物学指标,取得了以下结果:
对9个有代表性的不同产量的苹果园土壤养分、微生物类群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获得不同产量水平苹果园的土壤生物生态状况。结果表明,各苹果园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和酶活性均表现出较大差异。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总碳含量增加,产量水平呈增高趋势。高产园土壤微生物数量高,多数土壤酶活性强,微生物多样性好。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微生物多样性、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可作为评价果园土壤肥力的生物指标。果树产量与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果树产量与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果树产量与蛋白酶和磷酸酶显著正相关。
不同根窖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河沙、壤土、粘土)对“富士/平邑甜茶”植株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果树生长的研究表明,三种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均为壤土粘土河沙;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壤土粘土河沙;表层酶活性显著高于深层酶活性;PLFA分析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为真菌、革兰氏阳性菌的特征脂肪酸在3种不同土质中是壤土粘土河沙,但革兰氏阴性菌和AMF菌的特征脂肪酸是粘土壤土河沙;BIOLOG测定的碳源利用AWCD值在3种土质中变化壤土粘土河沙。壤土与粘土各项指标差别不大。土壤生物指标的变化与果树生长变化相一致。
氮肥、有机肥处理影响根际微生物类群的变化。3%有机肥和200 mg kg-1氮肥处理根际微生物类群数量发生变化,明显增加除根际固氮菌外其他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单施500 mg kg-1氮肥会对根际微生物的数量产生抑制作用,有机肥可以缓解由高浓度氮肥引起的这种抑制作用。6%有机肥对真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和硝化细菌等的影响与3%有机肥处理无显著差异。施用3%的有机肥和200 mg kg-1氮肥就可达到较好的增加根际微生物的效果。有机肥促进了有益微生物数量。钾细菌、自生固氮菌与氮肥浓度成反比,有机磷细菌数量无机磷细菌,磷细菌在200mgkg-1处理时数量增加,芽孢杆菌对氮肥的耐受力较高。
根际细菌、真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数量与生长根和吸收根生物量之间显著正相关,固氮菌则仅与吸收根生物量显著负相关,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与根系呼吸显著正相关。
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影响,氮肥、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参与C、N、P循环及脱氢酶的酶活性。高浓度氮肥对土壤酶的酶活性产生抑制。C循环中的纤维素酶酶活性变化程度大于蔗糖酶,N循环中脲酶对施肥反应灵敏,P循环的酶活性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土壤微生物类群与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BIOLOG法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有机肥处理AWCD增加,200 mg·kg-1氮肥处理AWCD值有所升高,高浓度氮肥﹙500,700 mg·kg-1﹚的处理AWCD值降低。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与相应的对照比较,高浓度氮肥处理都显著降低。施肥处理在碳源的利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显示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FAMEs变化指示施肥处理根际微生物类群多样性发生改变,有机肥、氮肥处理微生物类群发生显著变化。施加有机肥处理,随有机肥浓度增加,FAMEs值相应增加。施加氮肥200mg·kg-1可增加细菌和腐生真菌、AM、放线菌的FAMEs含量,高浓度氮肥处理减少其含量。有机肥与氮肥组合施用,真菌、AMF菌、革兰氏阳性菌特征脂肪酸及FAMEs总量变化为氮肥浓度200mgkg-1500mgkg-1700mgkg-1。
|
|
|
|
1 |
耿玉清,孙向阳,亢新刚,谭笑,周运起,李东兰,陈宝升;长白山林区不同森林类型下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2 |
周海霞;周向军;许褆森;;不同土壤利用类型对微生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
3 |
董坤;熊辛宇;蓝增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1期 |
4 |
戴雨生,康立新,梁珍海,胡海波,赵瑞福;江苏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及其类群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5 |
黄祖法
,温琼英;茶树根表微生物的研究初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4期 |
6 |
王汝贤,杨之为,李有志,王瑶;棉花抗枯萎病品种连作田微生物数量变化*⒇Ⅱ棉花枯萎病抑病土成因[J];西北农业学报;1998年03期 |
7 |
卫亚红;梁军锋;黄懿梅;曲东;;家畜粪便好氧堆肥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11期 |
8 |
韦红群;邓建珍;曹建华;谢磊林;梁钧淞;蒋健波;;柱花草根系与根际微生物类群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9年01期 |
9 |
严海元;辜夕容;申鸿;;森林凋落物的微生物分解[J];生态学杂志;2010年09期 |
10 |
曹启民;郑康振;陈耿;陈桂珠;;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
11 |
耿海波;安丽平;郭英;陈力;刘洁;;新疆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中微生物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09年04期 |
12 |
范玉贞;;衡水湖底泥微生物群落的调查[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24期 |
13 |
E.H.米苏斯金;陈廷伟;;控制土壤发育过程的科学原理——(全苏土壤微生物学问题会议总结)[J];土壤学报;1953年03期 |
14 |
王辉,赵春燕,李宝明,孙军德;微生物降解阿特拉津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5年05期 |
15 |
陆杨森,熊金莲,张明;庐山土壤微生物类群及酶活特性[J];生态学杂志;1993年05期 |
16 |
曹燕珍;;水稻田苕子翻耕后水稻生长期间土壤耕层中占优势的兼性及专性嫌气性有机营养型微生物类羣的研究(摘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57年02期 |
17 |
陈芝兰,张涪平,蔡晓布,何建清,彭岳林;秸秆还田对西藏中部退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5年04期 |
18 |
习金根,孙光明,赵艳龙,陆新华;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剑麻施肥区域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J];中国麻业;2005年05期 |
19 |
张信娣;曹慧;徐冬青;金叶飞;陈银科;;光合细菌和有机肥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2008年03期 |
20 |
叶雪均;赵倩;郭子武;陈双林;;土壤微生物与有机农药互作关系及其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