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荷斯坦奶牛群体改良的方案和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以现代动物遗传繁育学理论为指导,以山东荷斯坦奶牛群体改良为目标,在系统调查登记济南郊区代表性荷斯坦牛群体、分析制约荷斯坦奶牛群体改良因素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和胚胎工程技术,开展了多项奶牛群体改良和育种技术研究,完成主要工作如下:
1、本研究针对我国奶牛育种和现代奶牛场管理的需要,结合我国当前推行的乳用性能测定(DHI)和9分制体型线性鉴定体系,以Visual Foxpro8.0软件包为工具,开发了可在Windows操作平台运行上的现代奶牛登记与群体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奶牛信息登记、信息查询、精液管理与选配、报表浏览、用户管理等模块,可对奶牛基本信息、系谱、奶牛图像、DHI测定、体型外貌评定、生产管理、繁殖、疾病治疗、精液等信息进行规范有效的采集和管理,从而方便地实现奶牛良种登记、奶牛评定、牛群繁殖和生产管理等功能。目前已在山东多家奶牛场和奶业小区投入生产运行。完成对济南市近郊主要牛场荷斯坦奶牛的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和体型线性评定,为奶牛群体改良提供了高效的技术平台;
2、应用AFLP标记技术检测分析了中国荷斯坦奶牛的遗传结构,发现牛(群)的遗传杂合性与生产性能、功能寿命、体细胞数存在相关,杂合度高的个体通常具有较高的产奶量、较长的在群时间、较低的体细胞数和较短的产犊间隔。保持奶牛群体的遗传杂合性,有助于奶牛整体性能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利用双亲平均育种值和遗传距离对子代305天产奶量(Ymilk)、体细胞数(Yscc)和在群时间(YFHL)进行了预测,筛选出的最佳回归方程如下:
研究结果表明,在实践中利用AFLP揭示的不同家系公牛与母牛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可望用来预测后代的群内杂种优势和生产性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AFLP-DNA指纹的奶牛分子辅助选配技术是可行的。
3、山东地区的荷斯坦母牛中,DGAT1基因K232A位点KK型表现为高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低的305天产奶量,AA型与之相反,KA型介于二者之间。对于305天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 A基因的加性替代效应值分别为499.6kg(P0.01)、-0.18% (P0.01)和-0.07% (P0.05),对产奶量的显性效应为270.5kg(P0.01)。Leptin基因R4C位点对乳成分有显著影响,RR基因型比RC型牛乳脂量高34kg、乳蛋白量高8.8kg,比CC基因型乳脂量高30.4kg、乳蛋白量高20.8kg,R为有利等位基因,其基因加性效应为提高乳脂率0.25%和提高乳蛋白率0.1%。
4、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异奶牛遗传材料的山东荷斯坦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技术策略,包括:建立以DHI、体型鉴定为核心的荷斯坦奶牛品种登记和科学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引进国外遗传材料和现代繁殖生物技术建立高产核心示范群;充分利用进口精液快速提高牛群质量,分享世界荷斯坦奶牛育种成果;广泛使用后裔测定验证公牛,按平衡育种原理科学选种选配;合理利用黄牛分阶段级进杂交繁育奶牛;应用繁殖生物技术建立奶牛、肉牛协同繁育的一体化生产改良新模式;健全奶牛育种和种质管理制度,自主培育或合作培育优秀种公牛等。
|
|
|
|
1 |
董辉,鲁学贵,靳明武,岳俊雁;不同解冻方法对荷斯坦牛受胎效果影响[J];黑龙江动物繁殖;1995年04期 |
2 |
王力生,李全,黄金虎,樊阳明,张献礼;不同年龄的中国荷斯坦牛血液性状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6年S2期 |
3 |
杨世军,杨文,王东光,王旭东,贾定国,李树明;加拿大荷斯坦牛与中国荷斯坦牛生产性能对比[J];中国奶牛;1998年05期 |
4 |
吴红岳,徐庆林,丁猛;产犊季节、胎次对荷斯坦牛产奶量的影响[J];中国奶牛;2003年05期 |
5 |
;河南实施荷斯坦牛良种登记[J];北方牧业;2004年03期 |
6 |
艾晓杰,吴晓林,朱勇琪,吴忠贤,董德宽,韩正康;大豆黄酮对荷斯坦牛乳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J];中国奶牛;2005年06期 |
7 |
刘海林;肖兵南;李志才;任慧波;高帅;段洪峰;;不同品系荷斯坦牛抗热应激能力的研究[J];中国奶牛;2007年06期 |
8 |
段玉;;对大理邓川荷斯坦牛育种(改良)工作的建议[J];中国畜禽种业;2008年05期 |
9 |
桑国俊;;胚胎移植荷斯坦牛泌乳性能测定[J];中国牛业科学;2009年01期 |
10 |
T.Tomita;陈健秋;;为改良肉奶质量在眉什麻和荷斯坦牛之间采用的交叉杂交法[J];中国畜牧兽医;1984年05期 |
11 |
秦春华;张希明;梁彩云;孟华;王树聪;何举;史远刚;;宁夏四正青年荷斯坦牛后裔测定体系建设[J];中国牛业科学;2011年02期 |
12 |
李瑞斌;;奶牛跗关节病的治疗[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0年02期 |
13 |
储明星;加拿大荷斯坦牛增强型体型评定方案[J];中国奶牛;1996年01期 |
14 |
林永祥;良种牛品种简介[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1998年12期 |
15 |
周建海;;良种牛品种简介[J];科技致富向导;1999年03期 |
16 |
张忠超,李明高,陈道顺,李万虎,孙连科,苏育福,孙虹,孙力;甘肃省荷斯坦牛泌乳指数浅析[J];中国奶牛;2000年05期 |
17 |
陈桂芳,谢庄,强巴央宗,李齐发,土登;西藏牦牛、荷斯坦牛三个功能基因部分序列多态性的比较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3年02期 |
18 |
苏光华;肖兵南;燕海峰;张元跃;滕茂平;;红细胞钾作为荷斯坦牛耐热性遗传标记的研究[J];中国奶牛;2006年09期 |
19 |
唐臻钦;北京市荷斯坦牛产奶量遗传趋势的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1996年03期 |
20 |
尤麟,张文志;西安荷斯坦牛引进外血效果分析[J];中国奶牛;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