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质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制粉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淀粉和蛋白质是小麦面粉中最重要的两类组成成分,小麦的淀粉糊化特性是反映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面粉的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沉降值等是判别小麦品种类别及其用途的重要指标,这些品质特征对面条、面包等食品的食用品质有重要影响。小麦品质的稳定性,在衡量小麦品质等级、定价收购、工厂化生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评价小麦品质特点时应考虑其品质的稳定性特点。
本研究针对生产上小麦淀粉品质、蛋白质品质变化较大的问题,选用山东省的11个优质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2006-2007年度,种植于9个试点,进行淀粉和蛋白质的品质分析试验,并利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对各项指标进行稳定性分析,以探讨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质稳定性的影响。获得结果如下: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淀粉含量、糊化指标、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的影响不同。对于淀粉品质、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特性,每个品种(系)对试点都有其特殊的适应性。
(1)各个样品的粗淀粉含量变化显著,在76.58-82.63%之间,品种和试点的(G×E)互作起最大影响,不同类型品种的试点效应起着较大的作用,基因型最小;
(2)在糊化特性的各项指标中,最终粘度在124.92-261.33RVU之间,峰值粘度在109.83-216.92 RVU之间,对这两项指标,品种和试点的(G×E)互作起最大影响,基因型起着较大的作用,不同类型品种的试点效应最小;
(3)稀懈值在31.33-80.75 RVU之间,其中基因型起最大影响,品种和试点的(G×E)互作起着较大的作用,不同类型品种的试点效应最小。
(4)不同品种、不同地点间蛋白质含量在10.36-13.18%,变异系数为2.85-5.78;蛋白质含量中,地点导致的变异最大,品种和地点互作次之,品种效应较小。
(5)沉降值的变幅在15.0-46.0ml之间,变异系数为12.85-25.80,存在显著的品种和地点间的互作效应,品种与地点的互作导致的变异最大,品种次之,地点效应最小。
对于淀粉和蛋白质品质,小麦不同品种与不同试点的交互作用有明显差异,即小麦品种对栽培地点有选择适应性。因此,在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生产时,要达到淀粉或蛋白质的优质水平,既要选准适宜的小麦品种,又要注意适宜的种植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