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自锁髓内钉的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肱骨自锁髓内钉是在以往髓内钉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新型髓内钉,分顺行钉和逆行钉两种类型。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对肱骨自锁髓内钉进行生物力学试验,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肱骨自锁髓内钉由主钉、芯柱、锁片(4个)和固定螺母四部分组成。取成人尸体肱骨标本共6根造成人工肱骨干骨折,采用317L不锈钢肱骨自锁髓内钉内固定,对钉骨复合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对肱骨自锁髓内钉单锁片和内芯的抗扭性能进行测试。临床应用39例,顺行插钉15例,逆行插钉24例,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肱骨自锁髓内钉抗弯、抗旋及抗拉伸性能均符合生物力学需要。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4个月,肱骨干骨折均愈合良好。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9~24周,平均13周。参照评定标准,本组病例临床疗效:优27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4.9%。肩关节功能评定:优31例,良4例,差4例,优良率89.7%。有5例出现来自肱骨自锁髓内钉近端的肩关节撞击症状。本组逆行插钉24例,肘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肱骨自锁髓内钉将坚强固定与弹性固定有机结合,符合人体生物学固定要求,与肱骨髓腔形态一致,应力遮挡小,利于骨折愈合。肱骨自锁髓内钉具有操作简单、无需X线精确定位、损伤小、疗效好等特点,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办法,值得推广。
|
|
|
|
1 |
张卫东;;下肢自攻式平侧牵引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测试[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6期 |
2 |
舒小秋;万磊;尹东;刘成龙;靳安民;;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测试(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39期 |
3 |
张波;权毅;廖冬发;潘显明;马泽辉;;体外冲击波对兔骨-人工股骨柄界面生物力学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5期 |
4 |
郑健生;柳大烈;杜本军;刘玉生;吴景泉;;咬肌自然再附着后生物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14期 |
5 |
金建华;郭晓山;万曲桥;王向阳;;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垂直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08年01期 |
6 |
陈庆贺;周跃;卢淼;高吉昌;王仑;张文进;;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的研制和 生物力学测试(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13期 |
7 |
郭翔;倪斌;李松凯;王明飞;周凤金;王健;;三种后路寰枢椎融合术的离体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年01期 |
8 |
芦淼;陈庆贺;罗卓荆;高吉昌;;滑动椎弓根钉系统稳定性体外生物力学测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08期 |
9 |
徐饶;李瑞青;荆鑫;王以进;;三种下颈椎内固定技术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2010年01期 |
10 |
章汉平;髌骨内固定术式效果对比的实验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7年01期 |
11 |
宋磊;李严兵;王平山;原林;唐雷;钟世镇;;经皮手术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解剖学数字化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10期 |
12 |
骆华松;徐永清;曾立军;汪新民;朱跃良;赵卫东;刘昌胜;;磷酸钙骨水泥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14期 |
13 |
李禾;邢更彦;杨传铎;张新宇;姜川;吴奋起;白晓东;高春华;叶启彬;;脊柱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年08期 |
14 |
;多针交叉双重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测试与临床应用研究成果通过卫生厅鉴定[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88年01期 |
15 |
赖志军,郭汉明,谢唏衷,谢惠缄,蔡宏华,孙春汉,巫洪波,张建民,赵卫东;两种固定方法修复股骨髁上骨折的生物力学及生物学性能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2期 |
16 |
庄苏阳,吴小涛,茅祖斌,洪鑫,王以进;颈椎前路椎体间微创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5年03期 |
17 |
张辉;靳安民;赵卫东;姚伟涛;;腰椎间盘突出人工髓核置换术的生物力学测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11期 |
18 |
林焱;王向阳;池永龙;;半导体激光汽化减压对颈椎间盘刚度的影响及其意义[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19 |
姜锐;罗从风;曾炳芳;;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年02期 |
20 |
金建华;赵卫东;郭晓山;万曲桥;王向阳;;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