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怒情志反应的始发因素研究
【摘要】:
目的:中医七情致病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七情中的怒是负性情绪中最不可忍受、对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影响最大、与疾病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情绪反应之一,怒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活事件”是个体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导致怒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怒的始发因素。但当今社会环境下,关于引发个体发怒的主要生活事件是什么?有哪些?到目前为止,尚未明确。本研究结合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Speilberger教授观点与我们前期研究成果,认为怒的三个维度中,特质怒和怒表达与生活事件关系密切。因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目光拓展前移到生活事件,以能触及到怒实质的特质怒与怒表达为切入点,探讨生活事件与怒的相关性及生活事件在怒产生中的归因危险度。以期了解当今社会下,引发怒及愤怒、郁怒情绪的主要生活事件有哪些,提出“生活事件是引发怒情志反应的始发因素”新假说。研究结果将为正确认识和预防怒对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提供新依据和理论导向,从病因学角度为怒致病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为七情内伤学说增添怒情志产生原因的病因学新认识,进而拓展七情学说。
方法:采用理论探讨和流行病学调查对引发怒情志反应的始发因素进行研究。一方面,主要围绕怒与生活事件历代文献梳理进行理论探讨,得出“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七情内伤学说忽略了引起怒情绪反应的外界原因”结论。另一方面,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根据怒的流行特点及资料显示,选取济南市与怒关系密切的护士(845人)、大学生(1420人)两个职业群体为目标人群,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人员,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工具进行调查,受试者一次性填写《一般情况调查问卷》、《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 -Ⅱ,STAXI-2》、《生活事件量表》三个调查问卷。使用《STAXI-2》中特质怒量表筛选高、低特质怒人群,向外表达(AX-O)量表筛选愤怒者,向内表达(AX-I)量表筛选郁怒者,把这四类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别统计高特质怒、愤怒、郁怒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分析高特质怒人群中引发怒情志的主要生活事件及在愤怒者、郁怒者中引发愤怒、郁怒情绪的生活事件。在筛选出的生活事件中,OR值﹥1作为引发怒及愤怒、郁怒的危险性因素,OR值﹤1作为引发怒及愤怒、郁怒的保护性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归因危险度AR值、AR%及人群归因危险度PAR、PAR%。
结果:在大学生、护士群体中,分别筛选出与高特质怒正相关的生活事件。在高特质怒大学生中,生活事件中“父母不和”(OR=1.04, 95%,IC=1.007~1.08)、“住房紧张”(OR=1.11, 95%,IC=1.028~1.19)、“待业、无业”(OR=1.10, 95%,IC=1.005~1.20)、“生活规律变动大”(OR=1.08, 95% IC=1.022~1.14)与高特质怒呈正相关。在高特质怒护士中,生活事件“与爱人父母不和”(OR=2.29,95%IC=1.17~4.51)、“扣发奖金或罚款”(OR=2.15,95%IC=1.13~4.09)、“对现职工作不满”(OR=1.71,95%IC=1.16~2.60)与高特质怒正相关。事件中“开始就业”(OR=0.16, 95%,IC=0.47~0.95)、“好友死亡”(OR=0.16, 95%,IC=0.4~0.68)与高特质怒呈负相关。对引起怒情志反应的诸多生活事件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在高特质怒大学生中,与高特质怒正相关的生活事件也是高特质怒大学生发怒的危险因素。在高特质怒护士群体中,“与爱人父母不和”(OR=2.29)、“扣发奖金或罚款”(OR=2.15)、“对现职工作不满”(OR=1.71)是高特质怒护士发怒的较大危险因素。
在愤怒大学生中,“恋爱或订婚”,“好友重病或重伤”生活事件与愤怒正相关,而“好友重病或重伤”(OR=1.90)是诸多事件中产生愤怒情绪危险因素;在郁怒大学生中,“工作学习压力大”与郁怒呈正相关,说明经历“工作学习压力大”易产生郁怒情绪。在愤怒护士群体中“怀孕”、“与爱人父母不和”、“待业、无业”生活事件与愤怒正相关。其中“与爱人父母不和”(OR=2.92)、“待业、无业”(OR=4.64)是护士产生愤怒情绪最大的危险因素;在郁怒护士群体中,“恋爱失败、破裂”(OR=2.29)和“高考失败”(OR=3.28)生活事件不但是引发护士郁怒情绪的主要生活事件,而且也是护士产生郁怒情绪的重要危险因素。
对上述事件产生怒及愤怒郁怒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分析(AR%),研究对象产生怒及愤怒郁怒情绪的原因分别76.9%、78.5%、62.9%、77.0%、72.7%归因于经历生活事件“与爱人父母不和”、“扣发奖金或罚款”、“对现职工作不满”、“待业、无业”、“高考失败”。在整个人群中,上述生活事件比其他生活事件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人群归因危险度PAR%高,PAR值在8‰~47‰之间,PAR%在23%~61%之间,说明在整个人群中,这一组生活事件是人群产生怒及愤怒郁怒的主要原因。
结论:研究结果以怒的不同侧面与生活事件相关支持假说,即生活事件作为刺激原可以引起怒及愤怒郁怒情志反应,是“阻碍个体愿望实现导致怒产生的充分条件,在某些情境下甚至是必要条件”。这将拓展中医情志内伤病因学,从病因学角度为愤怒、郁怒产生及其发病机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为七情内伤学说增添新内容。中西医学和心理学可能将依据本研究结果寻找出针对引发负性情绪的外界因素与情志刺激的心理有效干预方式和途径,为提高情志病证早期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
|
|
|
1 |
陈一心,罗硕军,林节;家庭生活事件与儿童期精神病[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5期 |
2 |
陈世泰,黄联营;生活事件与心脑卒中[J];石河子科技;1995年05期 |
3 |
许崇涛;社会支持、人格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2期 |
4 |
娄振山,伏广清,陈桂芬,许真;飞行员与生活事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
5 |
崔林;胃癌与生活事件关系分析[J];医学文选;2000年03期 |
6 |
李彦兵,贾立辉,陈琨;生活事件应激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影响的纵向数据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3期 |
7 |
杨勇,杨志华;农村初发精神分裂症与生活事件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年04期 |
8 |
梁巍,赵靖平,郑延平;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03期 |
9 |
栾荣生;阳定宇;罗小辉;赵洪文;奚祖庆;胡蓉;康德英;唐卫红;阮祥林;赵恭礼;;城乡人群主活事件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流行病学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3年S1期 |
10 |
季卫东,吕路线,刘爱云,刘健,朱华;114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生活事件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1996年Z1期 |
11 |
周丽红,周永生,钟树林,曾健松,赵松槐,刘平安;生活事件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J];中国医师杂志;1997年08期 |
12 |
赵毅民,李玉卿;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及精神状态与服毒自杀行为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1997年01期 |
13 |
宁洁;神经症与生活事件[J];重庆医学;1999年03期 |
14 |
李红,陈碧云;胃癌与生活事件关系的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1999年06期 |
15 |
陈静芳!515063,庄希航!515063,林勇强!515063;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生活事件假说相关性分析[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
16 |
杨司佼;;人为什么会气疯[J];祝您健康;2002年10期 |
17 |
张志雄,粱列新,张法灿,熊汉华;负性生活事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的作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4年06期 |
18 |
张瑶,宋维真,张宗卫,郭艳容;生活事件调查表对心身疾病患者试用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年02期 |
19 |
董燕,苗丹民,鄢国勋,皇甫恩;生活事件在飞行人员神经衰弱发病过程中的作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2年04期 |
20 |
Szinovacz M;王小虹;;生活事件影响和适应退休环境间的性别差异[J];医学与社会;199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