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语名词用作状语及其发展
【摘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先秦时期的《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荀子》以及汉代典籍《史记》、《论衡》等典籍作为语料,对这些书中出现的名词用作状语现象进行统计、归纳、比较,描述其用法特点,以期对先秦时期的名词用作状语这一语言现象及其发展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本文根据张文国在《左传名词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名词归类来对以上九部典籍中的名词状语进行归类,将先秦汉语名词用作状语分为专有名词用作状语、有生名词用作状语、物质名词用作状语和抽象名词用作状语四大类,并对每一个用例都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先秦汉语名词用作状语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先秦汉语名词用作状语的数量并不多,但是却明显反映出先秦汉语意合的语法特点。第二、名词和动词的结合方式多样,但是以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结合的方式为主。第三、名词用作状语的类型与名词的类型之间有着极强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以名词的概念意义为联系纽带,且这种对应关系比较简单,某一类名词对应某一类名词状语,跨类的情况很罕见。本文还对名词用作状语从先秦到汉代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名词用作状语从先秦发展到两汉,主要有以下变化:第一、名词用作状语由先秦发展到汉代,实体名词和物体名词用作状语的数量大量增加。第二、从先秦发展到汉代,名词状语与名词的类别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大量的物体名词不仅仅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越来越多的物体名词也开始表示比喻,这可以说是从先秦发展到汉代名词状语的描绘作用更加明显的又一例证。第三、从先秦到两汉,汉语语法的意合性特点得到了更好的印证,同时,汉语语法的意合性特点也是先秦到两汉名词状语发生量变与质变的原因之一。
名词直接置于谓语中心词之前充当状语表现出汉语意合语法的特点,对先秦汉语名词用作状语现象的研究也势必为汉语是一种意合型语言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能为汉语语言类型的归属问题提供直接的证据。在研究先秦汉语名词用作状语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汉语是不断朝着句法精密化的方向发展的。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现有语法教学中不应有的误解,统一认识,为古代汉语教学及古代汉语语法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以期使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先秦典籍浩如烟海,本文仅以九部典籍为研究对象,虽然不能对先秦汉语名词用作状语的情况进行全景式的统计分析,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汉语名词用作状语的一些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同样,《史记》和《论衡》并不能代表两汉时期语言的全部,但也可以称之为汉代语言的典范,因此我们将先秦九部典籍与之比较,也能从中发现并概括出名词用作状语从先秦到两汉的发展情况。本文对先秦汉语名词用作状语及其发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以后对其能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