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谱系研究
【摘要】:新技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逐渐生成新的艺术形态,同时又决定着该艺术形态的艺术特质。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快速驶入信息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转折。如同农业社会的标志是农耕技术,工业社会的标志是机械技术一样,信息社会的标志便是数字技术。随之而来的一个显著事实便是基于数字技术上的数字艺术开始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探究数字艺术的来龙去脉及其变化系统,对数字艺术进行谱系研究便成为一种必需。
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立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深层互动的理论视角来审视数字艺术现象,追溯技术与艺术的内在辩证关系。通过梳理人类原始艺术中的技术性内涵,考查技术因素在原始艺术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一路走来,从雕刻技术,印刷技术,照相技术和电子技术等几个关键向度上,审视人类自身追求物质与精神、情感与理性、体验与认识的完美统一的进程,进而解读数字艺术和构建基于系统观的数字艺术生态部落,从而达到揭示人类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目的。
文论始终贯穿着技术与艺术视角整合的方式,在对传统原子艺术和数字艺术的多向比较中,凸显技术对艺术的深层次影响。并积极借鉴了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在承认社会环境对艺术的影响下,进一步研究这种环境是如何实现的,并有效关注了这一过程中社会性、市场性、物理性、化学性、思想性、精神性和伦理性等中介因素是如何在技术和艺术的互作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艺术发展,技术先行,技术发展,观念先行,观念发展,艺术先行。这样一个循环互作的机制也许基本可以解释自原始艺术诞生后技术和艺术及相应的技术和艺术观念之间的关系。技术的艺术性和艺术的技术性特点的日益凸显正是技术与艺术互作机制不断强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在艺术发展中,艺术发展与技术进步相一致是常态,而不一致却是偶然的。
在艺术类型的进化过程中,艺术类型一般总会逐渐增多,单一类型的艺术也总会不断得以细化,这一过程同样体现着优胜劣汰的趋势与表征,这恰恰源于艺术背后的复杂性。社会的文化、政治等诸多社会性因素对艺术趣味的影响,受众的喜好、艺术的盈利能力及在艺术市场中的位置等经济性制约都对某种艺术类型的发生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掣肘作用。当一种艺术类型问世后如果能更好地适应上述诸多因素则会不断地发展壮大,进而逐步在型塑新的艺术观、美学观以及文化惯例中发挥自己的强大作用。否则就会日益式微乃至消亡。雕刻艺术、印刷艺术、照相艺术以及电子艺术不约而同地趋向与最新的数字技术结合并对人们业已形成的艺术观、美学观以及文化惯例的强大冲击恰恰体现和印证着这一现象与规律。
数字艺术的逻辑起点和哲学依据依然关乎科技与人这一古老命题。数字艺术的发展现状证明作为带有普遍性的艺术的本真面貌更应该是人类情感的民主性表达,深刻反映了艺术民主化和个性化的历史进程。作为情感的表达,艺术应该具有更多的开放气质,因为情感本身都是同样高贵而不可侵犯的。
艺术作为人类的专属领域之一,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有其产生的历史,因而从理论上讲就终究会有消亡的一天。今天的数字艺术就是明天的原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