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湾沿海经济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研究
【摘要】:以辽宁省锦州湾沿海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GIS、RS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该开发区1992年TM、2000ETM和2007年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在类型和景观2个水平上分别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变化显著;从景观总体水平上看,景观斑块总数显著增加,斑块密度不断增大,最大斑块指数明显降低,景观形状日趋复杂;从斑块类型水平上看,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斑块数目增多,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降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及交通工矿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斑块分维指数增大,连通性增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铁路等基本建设投资的扩大对景观空间结构有着强烈的影响,使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的一个分支,是发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决策基础。它是在区域尺度上描述和评价环境污染、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产生不利作用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景观本身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资源和开发利用的对象,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在景观层次上进行,景观已成为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适宜尺度。在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产生的生态影响具有区域性和累积性的特征,并且可以直观地反映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上,因此,生态风险分析可从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出发,综合评估各种潜在生态影响类型及其累积性后果;景观的组分结构特征是最易于保存的景观信息,通过专业判断和统计分析,建立景观组分结构与生态影响类型和强度之间的经验联系,进而可为生态风险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数量化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以辽宁省锦州湾沿海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区,利用1992、2000和2007年3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计算各景观格局指数,引入生态风险指数,利用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和GIS,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数据进行了最优理论模型拟合和空间插值,得到基于景观格局的生态风险分布图。运用相对指标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分级,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低生态风险区、较低生态风险区、中等生态风险区、较高生态风险区和高生态风险区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通过将不同时期的生态风险图层进行叠加运算,分析了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期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信息。结果表明:(1)耕地和林地始终为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面积略有减少,破碎化程度加深;城乡建设用地次之,面积不断增大,扩张显著,连通性增强;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最小,呈逐年减少趋势,破碎化程度增加。(2)近15a来研究区生态风险主要以中等程度为主;处于低、较低生态风险程度的区域面积变化不大,空间分布也一直位于西部低山丘陵地区;较高生态风险区域面积增加较为显著,主要发生在兴城市和绥中县东南沿海地区;
最后指出,要实现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良性发挥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景观格局的优化,维护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
|
|
|
1 |
高宾;李小玉;陈玮;何兴元;齐善忠;李志刚;;锦州湾沿海经济开发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0年11期 |
2 |
陈彩虹,胡锋,张落成;南京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8期 |
3 |
王辉,徐向宏,徐当会,陈翔舜;河西走廊荒漠化地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年02期 |
4 |
薛丽霞,王佐成,李永树;基于遥感的区域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以重庆市北部新区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05年02期 |
5 |
张明亮;王海霞;;山区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水土流失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3期 |
6 |
张元芳;潘安定;夏丽华;;惠来县景观格局与动态变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9期 |
7 |
彭军超;钱乐祥;角媛梅;李明杰;;近16a增城市土地景观格局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
8 |
王佳;熊妮娜;董斌;闫秀婧;隋宏大;冯仲科;;基于RS的近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
9 |
昝国盛;;坝上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年03期 |
10 |
韩苗;;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11 |
摆万奇,张镱锂,包维楷;大渡河上游地区景观格局与动态[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1期 |
12 |
戴文远,余珊;长桥地区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3 |
安慧君,王炜,张韬;乌拉盖开发区景观格局现状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4 |
秦艳红,王立红,赵红兵;济南市南部山区小流域景观格局分析[J];山地学报;2003年05期 |
15 |
赵成义,王玉潮,李子良,李国振;荒漠绿洲植被变化与景观格局耦合关系的研究——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3年04期 |
16 |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胡远满,问青春,王绪高,徐崇刚,李月辉,贺红仕;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
17 |
杨国靖,肖笃宁,周立华;祁连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对水文生态效应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18 |
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谭秋;黔东山地丘陵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J];山地学报;2005年01期 |
19 |
岳文泽,徐建华,谈文琦;城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分析(英文)[J];生态科学;2005年02期 |
20 |
王景伟;王海泽;;景观指数在景观格局描述中的应用——以鞍山大麦科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