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毒性两亲分子体系的相行为及应用研究
【摘要】:用流变技术,偏光技术等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烯基聚氧乙烯(20)醚C_(18:1)E_(20)(AEO_(20))的水溶液以及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常用乳化剂Tween80复配体系在药物辅料乙酸丁酯、乙酸异戊酯、IPM等介质中的溶致液晶的形成、微观结构、流变性质,以及体系的相态展开研究;得到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结论。并且运用表面张力手段测定了AEO_(20)/Tween80混合体系的平衡表面张力,为此混合体系的相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获得的溶致液晶相被主要应用于天然提取物姜黄素的释放以及姜黄素稳定性维持的研究;所得结果与AEO_(20)构筑的传统微乳药物载体进行对比,展现了溶致液晶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这些工作所获得的结论在基础理论和药物载体应用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包括以下五章内容:
1.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本章在调研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众多文章的基础上,综合地阐述了胶束,微乳,溶致液晶等不同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微观结构、表征手段及药物载体领域的研究现状;着重叙述了溶致液晶的微观结构和表征手段以及流变学方法研究溶致液晶的现状。重点关注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的聚集体在药物载体研究方面的现状:随着对聚氧乙烯类大分子胶束,微乳,囊泡体系研究的深入,氧乙烯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已成为药物载体领域的重要一员,但以靶向给药为目标的氧乙烯类溶致液晶的研究报道则相对较少。油烯基聚氧乙烯(20)醚(C_(18:1)E_(20))是聚氧乙烯类中一种有着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且配伍性好。在此基础上,论文的2,3,4部分开展了C_(18:1)E_(20)单一体系和复配体系形成的溶致液晶相的研究,并且在论文的第五章研究了这些聚集体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2.油烯基聚氧乙烯(20)醚C_(18:1)E_(20)/油相/H2O体系的相行为
绘制了25℃下油烯基聚氧乙烯(20)醚在乙酸丁酯/水,乙酸异戊酯/水介质中的相图,体系存在六角相和立方相两种溶致液晶,当油相中碳原子个数增加体系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低的区域发生了相转变。用TA-2000ex流变仪在实验温度对相图中的溶致液晶相进行研究得到:液晶相在稳态剪切流变实验中表现为剪切稀释流体行为,动态实验结果经Maxwell模型拟合后发现立方相的不连续松弛时间谱图中不连续松弛时间个数较少但在各个松弛时间上都有很高的模量,二元立方体系曲线为单调增,三元立方体系则在中等长度的松弛时间有最低点出现,而六角相通常情况下曲线表现为单调减,或在中等长度的松弛时间出突然下降出现一个低谷。
3. Tween80/AEO_(20)体系胶束形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相行为
本章为Tween80/AEO_(20)体系相行为的研究进行了前期探索,用wilhelmy吊片法研究了混合体系的平衡表面张力。探讨了温度对其平衡表面张力的影响,计算了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并进一步用Clint和Rubingh理论探讨该混合体系在胶束形成过程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β~m,分子交换能ε_m。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AEO_(20)和Tween80混合体系表面活性得到提高,且混合胶束形成过程中产生较强烈的相互作用。其在25℃时所有配比都有协同效应,因此选择25℃下进一步研究AEO_(20)/Tween80以乙酸异戊酯和IPM做油相时体系的相行为并研究了其中的溶致液晶相的流变性质。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相转变区域发生改变,凝胶常数下降等。
4. AEO_(20)/NaDC复配体系的相行为
脱氧胆酸钠(NaDC)是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但其本身有具有良好的药理性质。本章在25℃时测定了AEO_(20)/NaDC/水混合体系添加不同油相(乙酸丁酯,乙酸异戊酯)中的相图。并研究了其复配后以及添加不同油相后相行为,微观结构和流变性质的变化。研究发现当减少油链中所含的碳原子个数发生了立方相相六角相的转变。用Power Law拟合样品的流动曲线表明立方相溶致液晶的理论指数在–0.77~–1.17之间,而六角相的指数范围是–0.60~–1.51。动态流变性质表明立方相相对于六角相溶致液晶流动性更小。频率谱图所得实验结果G′,G″用多个松弛时间的Maxwell模型进行拟合我们发现:对于立方相一般拟合得到3个Maxwell单元,而六角相要相对复杂一般5~8个Maxwell单元才能完全表达。NaDC的加入使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减弱但提高了溶致液晶所承受的最大剪切速率。
5. AEO_(20)聚集体作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
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烯基聚氧乙烯(20)醚(C_(18:1)E_(20))形成的聚集体在25℃时对水溶性药物水杨酸钠和油溶性药物姜黄素的药物释放行为。对比油烯基聚氧乙烯(20)醚在与胆汁盐表面活性剂复配前后对姜黄素释放的影响。并研究了加入无水乙醇构筑微乳区,并发现改变当乙醇含量低于表面活性剂总量的1/6时有一个较小的液晶区出现。采用透析试验对不同聚集体中药物的体外释放进行研究。发现药物包裹到在聚集体后释药行为发生改变,表现出的缓释特征。NaDC的加入延长了其释放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增强缓释效果。溶致液晶做药物载体在日光下对姜黄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减少了姜黄素的分解;NaDC的加入同样增强了保护作用。
|
|
|
|
1 |
王世虎;邵红云;孙美娟;姚军;滕弘霓;;盐对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相行为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6年06期 |
2 |
H.-T.Chang,A.J.Post,F.-L.Hsu,L.E.Scrivena,H.T.Davisa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盐析类电解质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相行为的影响(英文)[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0年S2期 |
3 |
王乐;吴玉龙;杨明德;陈镇;王欣昌;;超临界体系相行为实验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08年02期 |
4 |
谢于深;R.Brückner;;Na_2O-CaO-SiO_2系统玻璃的分相行为和力学性质[J];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
5 |
热依斯;李庆莹;李之平;;原油中胶质及沥青质对油-表面活性剂-盐水体系相行为的影响[J];油田化学;1990年04期 |
6 |
陈正国,马睿;水-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相行为[J];胶体与聚合物;2001年03期 |
7 |
白玛央;;超临界流体特性及在有机溶剂中相行为研究[J];广州化工;2012年21期 |
8 |
王红霞,张高勇;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水体系相行为及流变性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1年02期 |
9 |
王宪中;范海明;康万利;赵健;姜芳;;光学法研究原油乳状液相行为[J];分子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
10 |
胡尚林,贾晓非,戴乐蓉;辛基三甲基溴化铵与辛基硫酸钠混合水溶液的相行为[J];物理化学学报;2002年10期 |
11 |
郑隆鳌,喻庆华,熊雪良,许想姣;金属离子对二(2-乙基己基)磷酸钠微乳体系相行为的影响[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4期 |
12 |
李学静;Christian Quellet;Olga Gey;;香精为油相液晶乳液的相行为[J];日用化学工业;2008年04期 |
13 |
宁汇;侯民强;梅清清;杨德重;韩布兴;;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水+醇体系的相行为(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04期 |
14 |
郑隆鳌,喻庆华,熊雪良,刘立;金属离子和正辛醇对二(2-乙基己基)磷酸钠微乳体系相行为的影响[J];湿法冶金;2003年04期 |
15 |
李庆莹;霍晓梅;杨天瑞;李之平;;玉门石油磺酸盐及其组份的相行为和协同效应[J];油田化学;1987年01期 |
16 |
肖进新,赵国玺;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相行为[J];物理化学学报;1995年09期 |
17 |
胡正水,辛惠蓁,潘莹,刘志祥,傅洵;二烷基磷(膦)酸钠盐萃取体系的相行为[J];应用化学;1995年05期 |
18 |
田勇,皮丕辉,文秀芳,程江,杨卓如;聚苯醚 /三烯丙基异氰酸酯体系相行为的研究(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2期 |
19 |
黄焱;秦炜;柳鹤;霍小平;戴猷元;;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_(12)E_(10)的浊点分相行为及其应用[J];化工学报;2007年05期 |
20 |
曹晓荣;;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油水体系相行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