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北部城区PM_(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摘要】:细粒子PM_(2.5)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首次规定了PM_(2.5)的标准值,新标准在全国实施前,分析探讨北京市2007年到2011年PM_(2.5)的长达5年的监测结果,并探讨2008年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对PM_(2.5)的减排的意义,为将来PM_(2.5)在全国的监测、减排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2007年9月30日到2011年6月21日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观测站对PM_(2.5)进行了长期采样,并对PM_(2.5)进行元素解析。论文主要结论如下:
(1)对白天和夜间分别进行采集的2007年9月30日~2009年2月23日的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8月白天PM_(2.5)月均浓度值并不是期望中的最低值,而是略高于9月份的月均浓度,在8月份白天的采样中共获得27个有效滤膜,其中8月1日到8月7日PM_(2.5)的浓度均值为75.3ug/m3,8月7日出现8月份浓度最大值124.5ug/m~3,8月8日到8月31日的浓度均值为48.5ug/m~3,8月份前期的浓度较高,对月均值贡献较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南方气流的区域性缓慢传输是导致奥运8月7日PM2.5重污染过程的关键成因。
(2)对在采取严格污染防控的奥运期2008年8月8日到8月24日PM_(2.5)的24小时浓度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24小时平均值的达标率为88.2%,在2005年到2008年的“奥运投入期”内,北京投入环境治理的费用为450亿元,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的每个百分点的达标率与环境治理费用的经济代价为5.12亿元,北京奥运会的良好空气质量是以高昂的经济代价为前提的。国家以北京奥运会的前期保障措施和北京奥运期间的各种空气质量保障措施为基础,其他各个地市的PM_(2.5)达标是可以实现的。
(3)对白天和夜间连续采集的2009年2月23日~2011年6月21日的分析结果表明:PM_(2.5)的月均浓度变化与季节变化趋势吻合,夏秋季的月均浓度低于春冬季,2009年8月的月均浓度值在这段采样时期内是最低的。2009-2010年的冬季浓度与2010-2011年的冬季浓度基本持平。长期浓度的平均值为80ug/m~3,大于新PM_(2.5)标准的长期浓度值35ug/m3。奥运会结束后,一些减排控制措施相应的取消了,导致PM_(2.5)的长期浓度值相对奥运会采样期内浓度偏大。
(4)不同单位形式表示的质量浓度差别很大,与人类污染活动相关的金属元素Cd、As、Cu、Cr,浓度以μg/g表示要比以ng/m~3表示高;以地壳源为主的元素Mg,Al, Ca, Fe,浓度以ng/m3表示要比以μg/g表示高。同时对2009年4月13日到2011年1月4日白天和夜间连续监测获取的采样膜的元素进行时间变化分析,根据测得的元素质量浓度(ng/m~3)的值的大小可以将元素分为三类:第一类:Na、Mg、Al、K、Ca、Fe;第二类:P、Ti、Mn、Cu、Zn、Pb、Ba;第三类: V、Cr、Co、Ni、Ga、As、Sr、Rb、Sc、Li、Y、Cd、Sn、Sb、Cs。
(5)对2008年8月1日到2008年9月27日期间采集的PM_(2.5)进行因子分析和富集因子分析,判断北京市东北部城区的主要污染来源的影响因子有5个:与交通运输有关的复杂燃烧源和土壤尘在城市系统中的传输源、燃烧源、建筑源、地面扬尘、钢铁工业生产。
(6)对2008年7月24日到8月24日的PM_(2.5)的浓度和天气情况进行统计总结,灰霾天气PM_(2.5)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清洁天气。其中,灰霾天气白天PM_(2.5)的质量浓度比清洁天气高65.8%,夜间PM_(2.5)的质量浓度比清洁天气高54.8%,灰霾天气期间能见度较小。
|
|
|
|
1 |
陈思龙,郑有斌,赵琦,孟梅;重庆城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6年06期 |
2 |
朱天乐,王建昕,傅立新,郝吉明;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J];车用发动机;2002年06期 |
3 |
杨丽萍,陈发虎;兰州市大气降尘污染物来源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
4 |
王宝义,徐玉军;PM、PK软件包给设计带来高质、高速[J];黑龙江纺织;1997年01期 |
5 |
王淑兰,张远航,钟流举,李金龙,于群;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
6 |
宋丽;;邯郸市可吸入颗粒物上多环芳烃来源识别和解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7期 |
7 |
朱坦,白志鹏,陈威;秦皇岛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5年05期 |
8 |
肖美;郭琳;何宗健;;空气环境中PM_(2.5)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6年04期 |
9 |
方恒;肖美;;细颗粒物PM_(2.5)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7年02期 |
10 |
胡丹;欧浪波;黄晔;崔司宇;郭天蛟;张巍;王学军;;北京城区屋面径流中PAHs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
11 |
刘咸德,封跃鹏,贾红,张冀强,马倩如,邵莹;青岛市大气颗粒物来源的定量解析——化学质量平衡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8年05期 |
12 |
彭希珑;何宗健;刘小真;金腊华;;南昌市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10期 |
13 |
刘菁;张建强;吴香尧;张玉玉;;成都市十里店地区大气气溶胶元素组成及来源解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4 |
刘文芳;;环境空气PM_(2.5)中有机碳的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07年04期 |
15 |
薛荔栋;郎印海;刘爱霞;刘洁;;黄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J];生态环境;2008年04期 |
16 |
黄世鸿,李如祥,沈恒华,陆百英,金华中,陈诚坤;常州市大气气溶胶颗粒来源解析[J];气象科学;1995年02期 |
17 |
曹军骥;李顺诚;李杨;Judith C.Chow;Kochy Fung;;2003年秋冬季西安大气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理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
18 |
杨书申;孙珍全;邵龙义;;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研究进展[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19 |
吴晓秋;赵红;黄国钱;徐昆;姚洪;;实施ERP系统PM模块提高设备管理水平[J];轮胎工业;2006年08期 |
20 |
王淑兰;柴发合;周来东;王琴玲;;成都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