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研究
【摘要】: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维奇在二十世纪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创作继承了古典、浪漫主义的传统,同时融合了现代的创作技法,从而形成其个性化的音乐风格。本文选取了肖斯塔科维奇于1968年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op.134为研究对象,这一晚期作品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表达内容都与肖氏早中期风格有明显差异。笔者主要围绕这部作品的创作技法展开分析,与其相关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根据需要会有所涉及;同时与作曲家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相关技法对比,联系二十世纪的相关技法,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对比联系,进而能更全面、深入地研究这部作品。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从宏观层面介绍了20世纪时代背景下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与《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这为后续分析作品的创作技法提供一个时代音乐技法的因素。肖氏的创作与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阐述他创作的大致脉络,能从侧面了解其晚期创作《小提琴奏鸣曲》的个人背景和时代背景。后三章则具体分析《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技法来探索肖斯塔科维奇的晚期音乐语言特征,包括“十二音”的使用、“签名动机”及其派生手法、帕萨卡里亚的个性化运用等等。第二章有关“签名动机”的论述借用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的方法尝试做了分析。签名动机运用了半音化的设计体现了无调性的特征,在其发展的手法方面更是体现了无调性手法的运用。“十二音”的运用是在勋伯格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基础上做个性化的改动,肖斯塔科维奇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了带有音高材料性质的“十二音”。它们既体现了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某些特征,又运用了某些传统技法的因素使之融合。末乐章的帕萨卡里亚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二十世纪创作技法和肖斯塔科维奇独特的手法,并以《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内容为基础做了适应性地创新,如将“十二音”、“签名动机”融合在帕萨卡里亚中,使之与第一、二乐章有一定的联系。笔者除了阐述肖斯塔科维奇独特的创作手法外,还将同时期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弦”与之作相应的对比,由此可以更全面地得出肖斯塔科维奇如何在运用二十世纪创作技法的同时融合其个人音乐语言特色。通过全文的论述,笔者在文末总结了肖斯塔科维奇《小提琴奏鸣曲》的技术特征,包括传统的继承、现代派技法的运用与创新之处。这部作品显示了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创作的典型特点,作曲家在使用二十世纪新音乐技术时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同时融合了传统时期的某些特征,使得这部作品具有“现代”风格的同时也有“传统”的意味。最后笔者通过这一作品的分析与晚期其他作品的联系,尝试对肖斯塔科维奇最后十年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总体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