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典型有机分子体系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的理论研究
【摘要】:氢键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弱相互作用之一,对于探索氢键所发生的反应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使得它在光物理,光生物和光化学等领域具有了广泛的发展前景。在近几十年,科学家们在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光致电子转移(PET)、荧光淬灭、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以及电荷转移(CT)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非凡的进步。特别是对于作为化学与生物酸碱中和反应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在光的激发下获得能量促使质子从给体转移到受。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例如紫外线吸收剂、荧光探针、分子开关等方面。本文主要运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去探讨了三种不同体系分子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反应机理且通过比较荧光变化来检测金属Al~(3+)离子。分别计算了几何构型,红外光谱,前线分子轨道,电子光谱以及势能曲线等几个方面。一、邻羟基萘基菲基咪唑(HNPI)分子在乙腈溶剂中的激发态质子转移首先通过对基态和激发态分子结构和红外振动光谱的分析均显示出氢键在激发态有增强的趋势;从前线分子轨道(HOMO→LUMO)的变化可以看出HNPI分子的激发类型属于分子内电荷转移激发。采用含时密度泛函计算的电子光谱可以有效地再现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得出在实验中未检测的荧光光谱归因于两种结构。此外,通过对比势能曲线的势垒高低得出在第一激发态质子发生转移。二、1-芳基-2-(呋喃-2-基)丁烷-1,3-二酮(AYFBD)的不同衍生物对质子转移的影响首先,通过对比基态和激发态几何结构,前线分子轨道,红外光谱总结出分子内氢键在第一激发态有增强的趋势。计算得到的Keto构型的AYFBD衍生物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与之前报道的实验结果也均符合。通过比较4种不同衍生物在S_1态和S_0态的势能曲线给出分子发生转移遵循的顺序为:FFBDMFBDTFBDOFBD。三、2-(蒽-1-氨基甲基)-苯酚(AYP)的ESIPT反应机理及Al~(3+)离子检测的理论研究探究2-(蒽-1-氨基甲基)-苯酚(AYP)在甲醇溶剂中的质子转移过程且利用此性质来检测了金属Al~(3+)。其中,相关键参数的变化,前线分子轨道的电荷重分布以及红外振动谱的红移都表明了第一激发态分子内氢键增强,同时用约化密度梯度函数(RDG)也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计算得到AYP分子烯醇式(Enol)构型的发射光谱与AYP分子酮式(Keto)构型仅相差4nm,解释了实验中为什么没有观察到AYP-Enol构型的发射光谱。之后对AYP分子进行势能曲线的扫描,相比于基态,第一激发态的势垒比较小,从而得出在第一激发态质子发生转移。此外,利用计算得到的荧光光谱解释了Al~(3+)离子的检测机理,且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
|
|
|
1 |
封继康;3-羟基-1,4-吡喃酮分子内激发态质子转移位能面和机理的研究[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4期 |
2 |
郭文莎;张娜;邹超;刘新;郑海荣;;基于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的氨基质子转移成像[J];集成技术;2016年04期 |
3 |
任志勇;易平贵;汪朝旭;于贤勇;向俊峰;刘武;李桃梅;;2-(2,5-二羟基苯基)-4(3H)-喹唑啉酮质子转移及七元瓜环限制作用的理论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
4 |
郝艳雷;易平贵;于贤勇;汪朝旭;郑柏树;李筱芳;任志勇;陶洪文;;苯硫酚分子内质子转移取代基效应的理论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6年02期 |
5 |
魏徵;肖玲;李红霞;;测定醋酸质子转移平衡常数的方法[J];实验室科学;2013年06期 |
6 |
易平贵;刘峥军;汪朝旭;侯博;于贤勇;李筱芳;;碱(土)金属离子与2-(3′-羟基-2′-吡啶基)苯并噁唑阳离子-π复合物及其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2年12期 |
7 |
周子彦,吴学,苏忠民,谢玉忠,潘秀梅,丁文兵;3,6-二羟基哒嗪质子转移过程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22期 |
8 |
李瑜;朱金华;文庆珍;李红霞;肖玲;;醋酸质子转移平衡常数测定方法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6年01期 |
9 |
李明尚;任维义;贺梓淇;;3发色团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年02期 |
10 |
彭洪亮;于贤勇;易平贵;汪朝旭;李筱芳;王涛;周继明;;2-(3-巯基-2-吡啶基)苯并咪唑分子内质子转移及溶剂化效应[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
11 |
易平贵;彭洪亮;于贤勇;李筱芳;汪朝旭;王涛;周继明;;2-(2-巯苯基)苯并噁唑分子内质子转移取代基电子效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0年09期 |
12 |
朱秋玲;安贝贝;郭续更;;一个新的氨基型氢键分子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
13 |
朱士荣,张绍雨,潘忠孝;激发态质子转移光谱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2年01期 |
14 |
王野;辛春雨;;2-氨基-3-苯并恶唑喹啉水复合物激发态分子内与分子间质子转移的竞争机理[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年03期 |
15 |
刘宇辉;苏昕;;氢键加强引起的链式激发态多质子转移的动力学研究进展[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
16 |
胡睿;郭旭东;杨国强;;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化合物的性能及作为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3年05期 |
17 |
王博;赵娜;赵素梅;张帅;张象涵;;基于异噁唑酮类份菁染料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7年06期 |
18 |
王荣顺,苏忠民,Scheiner,Steve;水分子体系中用解析函数拟合质子转移势能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1994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