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望的飞翔
【摘要】:
本文将视线集中在世纪末中国文坛的变迁,特别是先锋小说的嬗变上,以此探寻中国文学在走向世纪转折点时的独特景观。滥觞于八十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历了一次复杂的分化与转型,并在九十年代催生了一批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作品,对整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文章从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这一批先锋小说和先锋作家入手,描述和分析了先锋作家的转型与他们在世纪的最后十几年间所呈现的整体景观,以期达到透视世纪末中国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演替的目的。本文共分为以下部分:
引言:引出本文的论述对象即八十年代先锋作家群。在八十年代末期这些先锋作家有着表面顺畅自然的创作形态却在文本底层孕育着一波扭变和转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方面,(1)整个文学系统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变异。(2)多元的文化观念为不同的文学样式提供了可能,也使读者不再单一地接受先锋小说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分散了先锋文学的读者群。内部方面,(3)随着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作家们开始本位地探索先锋的真正内涵与寓意,力图寻找最为贴切的文本方式与书写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观念分化。(4)从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八十年代那种以形式取胜的方式毕竟不能长时间地吸引人们的目光,九十年代光怪陆离的文本现象已使得读者对单纯的形式变化失去了新鲜感。所以,一些作家开始由形式变异回归到质朴、平淡中去。
第一章:文章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宏观文化背景之下分析了先锋小说发生的分化与组合,阐述其表现形式与观念形态,并剖析了这种转变的社会学意义与价值。余华发表在八九年前后的《鲜血梅花》和《古典爱情》以及格非的《风琴》、苏童的《仪式的完成》等作品典型地体现了先锋小说向现实生活、人物心理的靠拢以及新的历史书写方式。先锋作家们的转型可以从以下方向得到归纳:一是对先锋精神进行全新的理解,将其与历史—现实相联系,制造文本与社会、读者的亲和关系,使得先锋精神在更加普世与普泛的意义上得到贯彻;一是对先锋形式进行新的探索,继续将形式实验推向深入,制造新奇、眩惑的审美效果,从而把先锋的气质贯彻到底。
第二章:文章描述了作家的兴奋点由文本与叙述向社会现实生活转移的过程,回证了他们小说观念的嬗变以及对文本形式新的体验方式。时间与空间是人生存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先锋作家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广度就有着自身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先锋小说向社会生活与当下经验的倾斜,正是其调整自身位置,沉重而厚实地对生活进行实地勘探的结果。在此类观念下的作品既带有明显的形式实验色彩,试图给出与以往不同的文本方案,又深深地根植于真实、具体
的现实生活,具有从生活中汲取到的或明朗或沉重的情感体验,因而其艺术价值
恰恰是应该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承认的。这种新的取向是有利于整个文学的发展
回 的,同时与宽泛的现实主义甚至新写实主义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第三章:文章从时间维度上说明真正的先锋应该关注人的时间性存在和关注
人的时间性的表现场所——历史情境。“先锋主义历史小说”在八十年代末出现了
一次爆发过程,有大量的作品涌现,这是先锋精神进一步深化的又一种方式和途
径。同时,对先锋文本出路的焦虑使得作家们转向历史寻求帮助,形成了一种纵
贯整个中国二十世纪末文学的“感知时间的集体形式”,这种集体形式又造就了
作家们某种基于历史的文本观念。文章透过这些小说丰富多彩的形态探视到其共
同的感知方式和话语特色,尝试着归纳出这类小说的几个大体的共同特征。1、非
功利、非启蒙的主体姿态。2。话语性、本体性的寓言化手法。3、破碎化、荒凉
化的泛悲剧意识。这样的特征几乎是九十年代先锋作家共同的小说情结。在世纪
末的先锋创作中,历史与现实的相遇共同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带有厚实的此岸色彩
的意义图景。
第四章:先锋小说在九十年代的另外一种倾向即是继续把先锋精神作为自己
的气质、将前卫性与探索性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或者将形式试验推向极端,在
与社会通俗文化相对抗的道路上寻找自己的意义与价值并越行越远,或者主动调
整自身与世界、与文本、与读者的对抗性关系,使先锋精神以一种更加贴近世俗
生活但同时也更加独立的面貌得以为继。先锋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形式的求异与创
新。从先锋的本质出发,也为了寻求自己创作的新的视野与空间,许多作家在世
纪末的创作中继续以形式的革创为艺术追求。同时,这种形式创新又不能简单地
化归为方法论的问题,它同时也具有极其强烈主体意义,是作家寻求艺术自我的
主要的和有效的方式。形式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