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类问题中的内隐学习
【摘要】:
原因分类问题是归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了解归因与动机、情绪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纽带。Weiner是首先创立作为归因理论基础的特定原因维度的研究者,他发展了Rotter的“控制源”理论,提出了原因分类的三维模式,将原因以内部-外部原因、稳定-不稳定原因、可控-不可控原因这样的2×2×2原因分类结构来划分。其中,根据部位维度,可以把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根据原因的稳定性维度,可以把原因分为稳定原因和不稳定原因;根据原因的可控性维度,可以把原因分为可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原因分类的三维模式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但是也存在一些怀疑和争议。这些怀疑和争议大多集中在这三个维度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上。
Reber(1967)首先提出内隐学习这个概念,内隐学习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过程,或者说是对客体或者事物之间结构关系的无意识获得。内隐学习研究主要采用三种程式,每种程式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内隐知识而设计出来的。相应地,内隐学习实验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刺激结构(视觉刺激、序列刺激和操作)以及由刺激结构决定的三种不同方法或者反应特征(概念上的流畅性、效率、预测和控制)。第一种程式是Reber(1967)提出的人工语法程式。第二种研究程式是序列学习程式(Willingham,NissenBullemer,1989)。第三种研究程式是对复杂系统的操作,也就是控制任务程式。Reber指出,人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另一种便是内隐学习。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一般同时存在,很难找到一种只包括一种学习类型的学习活动。
对内隐学习的研究,揭示了无意识学习过程的特点和心理机制,不仅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已有的研究发现,内隐学习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广泛存在,无论是人工语法学习、序列学习还是社会控制任务这三个主要领域,还是诸如第二语言学习、社会行为以及球类运动等实际应用领域,都存在内隐学习。
关于分类问题中的内隐学习,杨治良教授等人采用双维度分类学习法(1993),发现内隐学习和内隐学习效应存在于社会认知的分类过程中。本研究也将采用双维度分类学习法,将原因分类问题引入内隐学习的研究,采用过程分离程序,探讨人们在原
因分类这种社会认知现象中的内隐学习问题,一方面为原因分类问题研究提供新的途
径,另一方面为内隐学习研究补充新材料,并且探讨原因分类中提供具体信息对学习
的影响。
本研究包含三个实验,以原因事件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分类正确率和内隐外显贡
献为因变量指标。实验一采用3(组别:内隐组、外显组、控制组)XZ(原因维度:
原因部位维度、原因稳定性维度)XZ(分类方式: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混合方差
设计,实验h采用2(组别:内隐组、外显组)X3(原因维度:原因部位维度、原因
稳定性维度、原因的可控性维度)X 2(分类方式: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混合 jJ差
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均考察原因分类过程叶]是否存在内隐学习和内隐学习效应,以
及原因分类过程中原因维度学习的特点。实验三采用单因素(组别:内隐组;外显组;
具体信息组)完全随机方差设计,考察原因分类过程中内隐与外显成分的贡献是如何
随指导语的变化而变化的。
实验结果发现:原因分类任务难度小的情况下,被试对原因部位维度和原因稳定
性维度的分类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分类任务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被试对原囚部
位维度的分类成绩要好于原因稳定性维度和原因可控性维度,而且对于原因部位维度
来说,内隐贡献和外显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而且都占优,对于原因的稳定性维度和原
因的可控性维度来说,内隐贡献要显著高于外显贡献。在原因分类问题中,存在内隐
学习和内隐学习效应。在提供具体信息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要远远好于内隐组和外显
组,并且随着指导语外显程度的不断增高,外显学习的贡献逐渐增大。但是内隐学习
的贡献却没有显著差别。
总之,本研究的结果不仅证实了Wif;。f的三维归因模式的合理性、内隐学习和
内隐学习效应在原因分类问题中的存在,以及验证了先前关于提供具体信息对学习影
响的研究,而且进一步证实了分类任务中存在内隐学习,拓展了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