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南岸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研究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分,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莱州湾南岸平原是我国地下咸水入侵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与其他平原地区相比,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机理更为复杂。因此将它作为LUCC研究的特殊案例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
目前,针对山东省沿海地区咸水入侵区的LUCC研究尚未开展,本项研究是一次初步尝试。本文将咸水入侵与土地利用变化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这对促进与补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探索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咸水入侵灾害相互影响的机理分析、深化认识咸水入侵区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后,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经过图像判读、图形数字化、属性数据输入、数理统计分析等阶段,获得研究区在不同时段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图、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相对变化度、综合利用程度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等分析结果,从不同侧面阐述研究区LUCC时空规律性。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提取土地利用格局综合影响因素,并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阐释土地利用变化机理,模拟并预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二、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下,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1.不同时间阶段,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方向不同。
1988~1995年,研究区土地资源、水资源大规模开发时期,也是咸水入侵剧烈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显著,耕地、草地、水域与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减小,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未利用土地。
而在1995~2000年间,全研究区开发速度减缓,尤其是咸水区的建设规模得到控制,咸水入侵速率与规模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地复垦力度加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表现为小幅度的下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于和缓,变化幅度大大减小。耕地、草地与未利用土地面积略有增加。
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具有空间分异性规律。
首先是土地利用结构具有空间差异性。淡水区具有最高的耕地面积比例,过渡区次之,咸水区最小。但是咸水区的未利用土地比例却远大于其他两区,淡水区几乎没有未利用土地,土地垦殖率极高。
其次,在不同分区,土地利用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变化特征。在1988~1995年间,咸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莱州湾南岸乎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研究
水区是变化‘热点地区。咸水区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面积的急剧膨胀造成的。这个
时期,过渡区成为受咸水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其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但此
时人类开发.力度尚小,因此其变化程度小于咸水区。
在1995一2000年间,咸水区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受到制约,土地开发力度大大减弱,
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明显减小。而过渡区受咸水入侵影响趋于减弱,同时,土地复垦力度
加大。因而其动态变化程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此外,通过对过渡区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发现,研究区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均较小,
斑块大多形·状规则,分布分散且大小悬殊。格局指数随时间变化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
势,均在1988一1995年间发生剧烈变化,而在后一阶段变化趋于和缓,与咸水入侵发展
趋势较为一致。
三、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研究区的LUCC
过程与特征。
自然条件中,咸水入侵是比较突出的因子,也是可以综合反映自然驱动因素的代表
性因子。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咸水入侵与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变化方向具有相关性,
咸水入侵快速发展阶段正是土地动态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而且咸淡水界限往往与水浇
地的分布北界一致。
本文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果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
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归纳为: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与城镇化等综合指标。
随着研究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提高,城乡居民点与交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
地面积被大量占用。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研究区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二三产业比重
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下降。由于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
带动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革。
在对基本驱动因子进行初步判识的基础上,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区域土
地利用系统,阐述LUCC驱动机制,并依据控制变量的不同,设置了三个设计方案,对
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初步判定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为:耕地维持动态平衡,
林木覆盖面积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比1988年增加了1.78个百分点。
|
|
|
|
1 |
姜爱霞,李道高;莱州湾南岸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环境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2 |
张维英,韩美,李艳红;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J];古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
3 |
崔伟;王尚义;;浅析我国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1期 |
4 |
王强,李凤林,李玉德,高秀林;对渤海西、南岸平原第四纪海侵命名的讨论[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1期 |
5 |
苏大鹏;刘健;胡刚;;近年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5期 |
6 |
张会兰;李丹勋;王兴奎;;基于BPCC模型的径流对气候波动和覆被变化的响应[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7 |
孙瑞;张雪芹;;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径流模拟研究进展[J];水文;2010年03期 |
8 |
王文颖;王启基;景增春;李世雄;史惠兰;;江河源区高山嵩草草甸覆被变化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
9 |
杜灵通;;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7年02期 |
10 |
杨舒媛;严登华;李扬;俞烜;胡东来;张明珠;;金沙江中上游下垫面变化的水文过程响应[J];人民长江;2008年15期 |
11 |
王启基;李世雄;王文颖;景增春;;江河源区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植物和土壤碳、氮储量对覆被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08年03期 |
12 |
刘青娥;陈晓宏;鲁帆;;概念性水文模型对气候及覆被变化的敏感性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9年03期 |
13 |
袁祖贵,楚泽涵,杨玉珍;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莱州湾南岸平原湖泊消亡原因的讨论[J];古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
14 |
刘惠敏;黄勇;何彬方;;基于MODIS与AVHRR数据的安徽省覆被变化比较[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3期 |
15 |
陈健飞;庾思慧;李娟娟;;香港1993~200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6 |
赵明华,姜爱霞,韩美,李道高;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及冲洪积扇地下水水环境[J];环境科学;2000年01期 |
17 |
张凤荣;;一部特色鲜明的LUCC研究新著—介绍《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11期 |
18 |
郑海霞;任学慧;张艳秋;;县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影响评价——以江苏省建湖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3期 |
19 |
钱江波;王恩;章银柯;;杭州西湖湖西景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
20 |
李道高,赵明华,韩美,姜爱霞,张祖陆;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