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分子双光子特性的理论研究
【摘要】:近年来,双光子吸收截面大的分子材料在三维光信息存储、双光子荧光显微和成像、光学微加工、频率上转换激射、光限幅以及光生物学等方面显示出的良好应用前景,使得从理论和实验上寻找、合成具有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材料以及了解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成为材料学、光电子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有机共轭分子由于具有结构多样性和易裁剪性以及易被极化的π电子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共轭分子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大小与分子共轭链的长度、共轭母体的平面性、π中心部分的特性、官能团的供吸电子的能力以及官能团的对称性、分子的维度等因素有关。按供吸电子的性质划分,官能团分为给体(D)和受体(A)两类。对称分子是指分子两端的官能团同为给(受)体,而不对称分子两端的官能团具有相反的供吸电子特性。本文是从理论方面研究了有机分子的结构对其光学特性的影响,总结了有机分子材料的一些结构-性质关系,为进一步合成具有强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分子材料提供理论参考。
首先,我们利用少态模型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新近合成的三个具有有机杂环结构的苯并噻唑衍生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这三个具有有机杂环结构的苯并噻唑衍生物是典型的A-π-A型结构。对于这三个有机杂环结构分子,我们利用杂化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优化分子的几何结构,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子的跃迁偶极矩和激发态的能量,利用有限场方法计算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偶极矩之差。然后利用上述结果,用少态模型计算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最后在杂化密度泛函理论的水平上,计算了分子基态和CT态的电荷分布密度。所有计算都是GAUSSION98程序包上完成的,所采用的基矢组均为6-31G。分子由基态跃迁到电荷转移态的电荷转移过程用MOLEKEL程序来给出。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有机分子的π电子离域结构的增大,最大吸收峰红移。当共轭链较长时,共轭链的增长对增强分子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影响远大于吸电子基强度变化的影响。该类分子具有较好的双光子吸收特性。分子的最大单光子吸收态是电荷转移态,我们给出了三个分子由基态跃迁到电荷转移态的电荷转移过程。
另外我们又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水平下的响应场方法,计算了新近合成的两个
|
|
|
|
1 |
黄晓明;陶丽敏;郭雅慧;高云;王传奎;;一种新型双共轭链分子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
2 |
孙元红,赵珂,王传奎;多维树枝状有机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
3 |
;图片介绍[J];激光与红外;1973年09期 |
4 |
许武,张新夷,徐叙瑢;ZnS:Mn,Tm材料中Mn中心高激发态与Tm中心间的能量传递及温度的影响[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8年Z1期 |
5 |
吴杰颖,张居舟,施鹏飞,周虹屏;新型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和双光子性质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6 |
孙涛,黄锦圣,张伟力,柴路,王清月,苏荫强;ZnSSe双光子吸收光电二极管的自相关器[J];光学学报;2003年02期 |
7 |
周达君;谢汉伟;余振新;;Ne原子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实验测定[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8 |
雷虹,韦中超,王筱梅,方奇,汪河洲;三种新激光染料的双光子吸收荧光和上转换激射[J];中国激光;2001年08期 |
9 |
沈异凡;李万兴;普拉提·艾合买提;;Na(4D)+Na(3S)Na(4F)+Na(3S)碰撞能量转移截面[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3年05期 |
10 |
李云静,詹传郎,赵理曾,王夺元,卢振中,聂玉昕;几种新型有机分子的双光子吸收及光限幅特性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00年05期 |
11 |
陈书潮,H·J·Weber;GeO_2单晶中Cr~(3+)的双光子吸收和发光[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
12 |
王新强;一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晶体结合能的变分法[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7年02期 |
13 |
陈颖健;密度泛函理论和量子化学计算[J];国外科技动态;1999年01期 |
14 |
杨文琴,佟明红,孙真荣,丁良恩,王祖赓;稠环芳烃有机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5期 |
15 |
祝生祥,薛春荣,肖志刚;PuH_3分子的几何构型及基态附近势能特征计算[J];计算物理;2004年06期 |
16 |
孙巨龙,杨光辉,何国钟,韩克利;密度泛函方法研究气相胞嘧啶的互变异构化[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
17 |
李小红;张现周;程新路;杨向东;朱遵略;;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法研究氟诺喹酮类药物分子结构活性关系(英文)[J];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2006年02期 |
18 |
邓小燕;杨春;郁卫飞;李金山;;新鲜多孔硅(001)表面结构与电子特性理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9 |
方芳;蒋刚;王红艳;;Pd_nPb_m(n+m≤5)混合团簇的结构与光谱性质[J];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
20 |
陈玉红;张材荣;康龙;罗永春;;(XB_2)_2(X=Al,Be,Na,Mg)团簇的密度泛函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