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研究者多以一般教育学的研究视野审视和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但是,由于一般教育学以普通教育为对象,以揭示普通教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因此往往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高等教育自身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从而导致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地指导高等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一方面形成并发展着自身存在的逻辑――大学精神;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保持一种自我超越的开放性品格。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指出的:“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高等教育既是与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一样的客观的教育形态,同时又具备更高的精神层次的存在形态,它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教育使命,而且自身还必须在保持自身精神和人文传统的同时,承担起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财富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已经超越了一般普通教育的社会涵义而具备了独特的社会属性。高等教育的这些属性使得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具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在现有的教育学词典中很难选择一个恰当的词汇对此加以整体性地描述。例如,人们习惯用“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等来描述这些特殊的属性,但是这也只能表达其涵义的一个方面,即精神继承性的一面,却无法揭示出高等教育在动态的社会发展中所独具的作用与使命。鉴于这样一种状况,本文试图从“教育结构元”的视角来揭示高等教育这一独特的存在形态。本文中使用“结构元”这个概念和相应的研究范式,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与元理论为立论基础,一方面力图表达出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试图展示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论文由此将教育结构元看作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十”字交叉结构。这一纵横关系结合而成的高等教育的“十”字结构元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对自身精神的继承,也体现高等教育与不同时代需要交相融合的特征。也就是说,教育结构元的这种纵横交错的“十”字形结构,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精神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十”字交叉结构的“竖”体现了高等教育对自身精神、理念与逻辑的传承,而“横”则体现了高等教育内在理念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本文认为教育结构元是某种内在的、深层的类似于“本质”的东西,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某种内在关联,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自觉,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创新传递和、活动的发散与凝聚。
在理清了教育结构元内涵的基础上,论文分五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历史使命。认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内在逻辑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这是教育结构元的命题中应有之义。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历史使命可细分为学术性、知识性和传承性。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学术活动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支柱,知识的探讨、研究、传授和学习等活动,是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性体现在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对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第二个方面,论文以教育结构元为视角,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内部构成因素。高等教育的内部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即校长、教师和学生,他们事实上是大学精神和社会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校长要兼具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和教师的代表、熟知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两重角色,要具备研究者的能力与素质。教师要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和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艺术的专家和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角色具有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学习意识与能力。第三个方面,论文基于教育结构元理论为指导,集中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外部因素,即外形式区域化研究。教育结构元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和与外部的交流,高等教育必须关注社会,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展现其时代性的特征,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化。高等教育区域化具有独立性和依附性的统一、均衡性与非均衡性的统一、完全性与不完全性的统一等特征。第四方面,讨论了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即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指出在教育结构元的视野中,高等学校本质上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从教育结构元出发所体现出来的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具有社会和民族内涵,包含了自治精神、学术自由精神、科学精神和普遍主义精神,即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教育结构元的人文精神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潜在性和全面性,体现在对人的精神的培育和拯救,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约束和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影响,教育结构元人文精神制约的潜在性还体现在它与高等教育的间接性、影响的巨大性等方面。第五方面,论文从教育结构元的动态性出发,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自我超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