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蒲松龄的佛学观及其在《聊斋志异》中的体现
【摘要】:
佛学思想对蒲松龄及其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蒲松龄的佛学观有其独特性,他的佛学观的形成对《聊斋志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就佛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文人的影响所作的简要概述,对蒲松龄佛学观及在《聊斋志异》中的体现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很多的文学家都曾从佛学中汲取过养分,找到过灵感。佛学思想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影响的研究基本划分三个时期:一是建国前的研究。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前人的序跋、评点、注释中,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佛学思想涉及很少,但还是比较客观、公正地肯定了《聊斋志异》中存在的佛学思想及其合理性、积极性。二是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时期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研究与先前相比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越来越多的政治因素的干扰,受“宗教鸦片论”观念的影响,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佛学思想的研究进展缓慢,甚至说是倒退,研究者缺乏客观性、自主性。三是新时期的研究。70年代末至今,是《聊斋志异》研究从复苏走向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佛学思想研究也真正从政治阴影中走了出来,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这些研究依然存在不足,研究的焦点只是针对典型篇章中所涉及的佛学因子,而对文本之外作家思想建构中的佛学思想认识不够或论述较为简单。
第二部分是就蒲松龄的佛学观及其特点进行阐释。
蒲松龄对佛学的接受、探求充满了理性精神,没有陷入宗教迷狂,也没有放弃对知识和理性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融合、扬弃式辩证佛学观。就其佛学思想的特点而言,有三个方面:第一,心有慧根,思想、行为的矛盾性。蒲松龄在其内心深处对佛教有归属感,但他的思想、言行上却被世俗的观念所影响。第二,禅、净为主,佛学宗教观的大融合。蒲松龄对佛经不专注某一宗一派,从总体上说,蒲松龄的宗教观是以婆心救世为目的,根据作品及社会的需要,将各种思想、观念进行整合统一在他的佛学宗教观中,形成了以禅宗、净土宗为主的佛学大融合。第三,对佛学思想的扬弃,修明佛法。蒲松龄对佛学中的大部分义理、思想持肯定和褒扬的态度,但对于其中那些与佛学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和人民无益甚至是贻害社会,毒害人民的所谓佛法、僧人却给予了无情的鞭挞与批判。
第三部分是就蒲松龄佛学观的成因展开分析。
蒲松龄对佛学思想的接受,其融合、扬弃式辩证佛学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自身形成的偶然性,也有历史影响的必然性。蒲松龄的佛学观是在其长期的家庭生活、坐馆教书、读书写作、迎来送往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政治的影响。明清时代统治阶级给予佛教很高的地位,蒲松龄作为一位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文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政治思想的影响。二是经济的影响。蒲松龄希望通过修行佛法,改变劳苦大众和自己的生活,使一切众生从生死流转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三是地域的影响。寺庙遍布淄川全县各村,多者有二三处,著名僧侣也很多。蒲松龄的乡人大都信奉佛教。这样的地域文化、信仰对蒲松龄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四是家庭的影响。蒲松龄的父亲和妻子是信奉佛教的,对其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五是传统文人的影响。苏轼、王渔洋等传统文人的佛学思想对蒲松龄影响深远。六是佛学思想的影响。佛学的“因果报应”、“物我相忘”、“色空”等思想使蒲松龄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第四部分是就蒲松龄的佛学观在《聊斋志异》中的体现予以分析
蒲松龄的佛学观在《聊斋志异》中有较深的体现,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聊斋志异》中的“五戒十善”。在蒲松龄看来,五戒十善是一切众生所必须遵守和努力修行的,那些违反戒律的就会招致恶报。第二,《聊斋志异》中的因果报应思想。蒲松龄的佛学观将“因果报应”思想进行了辩证的改造,用果报观念对科举考试、朝廷政治和周围世界的人伦关系、人际关系进行了认真思考,使得这一思想更具有教化意义和功能。第三,《聊斋志异》的浪漫主义特色。许多佛教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聊斋志异》有了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展示空间;佛学思想的介入使《聊斋志异》更加具有精巧独特的构思、诡谲万端的幻想、丰富多彩的离奇情节,表现出了积极或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趋向;《聊斋志异》中涉及了许多与佛学思想有关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浪漫主义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