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归有光与唐顺之比较研究

张鹏  
【摘要】: 明代以归有光、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上接唐宋八大家,下开三袁公安派和清代桐城派,在散文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流派。然而自问世以来备受争议,意见纷纭,而其焦点则集中于归有光是否归属于唐宋派上。本文欲以归、唐间的比较为主,考察二人的学术思想和散文创作,从中找出各自的特点、契合之处与独具特色的散文艺术成就,对唐宋派进行一番梳理和探讨,以期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论述了归、唐的思想差异,并分析了二人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接受和在理想人格践行上的不同表现。一方面,归有光和唐顺之都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在明代中后期个性思潮的汹涌大潮下受其影响,归、唐都或多或少的接受心学思想,尤其是唐顺之甚至成为南中王门的代表人物。在理想人格的践行的道路上,他们各以不同的方式实践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归有光一生执着于科举考试,终老得第,在其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尽力实践着他的人生理想;唐顺之在经历了仕途上的挫折后,接受了心学,并且专注于自我内省。 第二章在归、唐思想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二人在文论主张上的差异,从“文以载道”和“文必有法”两个方面予以研究。“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论的基本内容,而“文必有法”则是唐顺之为适应明代科举考试提出的写作文章技巧。在内容与形式的双重限定下,归、唐散文并没有因持有传统文论主张而减弱其审美的艺术性。归有光以情感灌注文章,使其抒情散文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唐顺之借鉴史家文学的经验,使其传记散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第三章从唐宋散文、史传散文和王阳明散文三个方面阐述归、唐散文的师承渊源。唐宋派因崇尚唐宋散文而得名,唐宋散文是其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也是归、唐重要师承对象;而史传散文则是唐宋名家推崇备至的文学典范,作为效法唐宋散文的归唐二人遂酷爱史传散文,深受史传散文的影响。除此之外,王阳明的心学在风行天下时,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特色也影响了当时散文风格,这在归唐二人的散文创作中也有体现。 第四章论述归唐散文的艺术风格的异同。归、唐二人的散文在艺术上各有特色,或尚神,或尚情,简约质朴;在写人叙事中显现出人性的光彩,深得司马迁“龙门笔法”之神韵,使得归唐二人的散文更加具有文学性,并处处彰显人文主义精神,从而提升了散文的思想高度,具有了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这也是归唐散文的价值之所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毅;归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吗?[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1期
2 何天杰;经世之学的蜕变与桐城文派的崛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李家骧;归有光的散文理论[J];台州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贝京;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读[J];名作欣赏;2005年11期
5 郭兴良;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6 张志中 ,李障天;蒲松龄与归有光——浅谈蒲松龄的文学继承[J];蒲松龄研究;1989年02期
7 皇甫修文;小荷才露尖尖角——归有光《寒花葬志》美学鉴赏[J];名作欣赏;1985年05期
8 滕福海;《寒花葬志》画外音[J];阅读与写作;1999年05期
9 张爱波;古文寓意与小说驰情──归有光和蒲松龄心态相似论[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10 贝京;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读[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11 刘发辉,邓腾燕;承先启后,文新情真——读《项脊轩志》[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12 宋玉富;宋远凌;;归有光和他的散文[J];中文自学指导;1997年06期
13 吴永甫;安亭归有光遗迹探微[J];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01期
14 田璞;不事雕饰 一往情深——谈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J];殷都学刊;1983年04期
15 王海宁;于平淡处蕴深情——谈归有光散文的人情味[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3年04期
16 赵伯陶;归有光散文简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7 沈新林;论归有光的乡曲应酬之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8 林如敏;归有光散文的中庸性[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9 兰石洪;周加胜;;桐城派祖述归有光原因略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0 马晓妮;;论归有光抒情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成因[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卓越;;心源说:唐宋派文论中佛学要素之考辨[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梁奕建;;珠联璧合 名垂青史(浅析《圣井铭并叙》、《梦鼎堂记》碑历史艺术价值)[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3 张成权;;桐城派古文与时文关系续说[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佐藤一郎;;关于桐城派的几个问题[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朱静;;巧妙设计导语,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周怀文;程莹;;姚范的诗文创作和影响[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光照;;明代纪游文学的兴盛与《徐霞客游记》的诞生[A];徐霞客在浙江·续三——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徐静;;平平淡淡也能动人心弦[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靖波;;2006年明代诗歌研究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10 马厚文;;桐城文派论述绝句十二首[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贝京;归有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刘蕾;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杨峰;归有光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尊举;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林春虹;茅坤与明中期散文观的演进[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孟伟;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王伟;唐顺之文学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林虹;王慎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2 崔衡;试论归有光在散文史上的地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殷韩韩;明清归有光散文接受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张鹏;归有光与唐顺之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岩;归有光古文文法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6 董娈娈;韩愈散文理论与创作对归有光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2年
7 张爱波;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尚振艳;归有光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金云琴;论归有光古文思想对桐城派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颜彩蓉;王慎中散文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敦基;明代文学研究的坚实专著[N];光明日报;2002年
2 宋强(编辑);雅趣俗情天香园[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管凤良;加强文化建设展示魅力昆山[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杨俊;谈吴承恩的诗文创作[N];光明日报;2006年
5 向敬之;历史观照下的唐诗学思考[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王干;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诗意[N];文学报;2005年
7 汪学群;清初儒学的“经道合一”论[N];光明日报;2001年
8 流沙河;序《我的书房》[N];南方周末;2004年
9 张志达;教材编写应细细琢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 李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N];中国教师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