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欺负行为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关系研究
【摘要】:欺负,在中小学校园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对于欺负儿童和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都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本研究针对小学生欺负行为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欺负行为,为实践上预防和控制儿童欺负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330名小学生为被试,以嵌入欺负和受欺负两个题目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和《中小学交往归因量表》进行施测。结果表明:
1、在本次调查的小学生中,约有25.8%的小学生卷入到欺负行为中,欺负者约占总数的20.6%,被欺负者约占5.2%。欺负者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被欺负者性别差异不显著;欺负行为年级差异不显著。在小学生人格各维度上,仅精神质维度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年级差异。成功情境下,ISC、IUC、ESC三个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在其他维度上则不显著。失败情境下,男生和女生的归因方式基本相似,原因知觉的八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年级差异只体现在失败情景下的IUU维度上。
2、方差分析表明,欺负儿童、被欺负儿童、未参与儿童除了在内外向上差异不显著,其余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卷入欺负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于未卷入儿童,欺负儿童与未参与儿童差异显著。同时,被欺负儿童在精神质上得分要高于欺负儿童。在交往归因中,三类儿童也存在着差异,成功情境下,未参与儿童在ISU、EUC、EUU,尤其是EUC上的得分显著的高于欺负卷入儿童;失败情境下,受欺负儿童在ISC、ISU、IUC,IUU得分显著高于欺负儿童。受欺负儿童与未卷入儿童在ISC、ISU、IUC、IUU、EUC、ESU上差异显著。
3、欺负发生频率与精神质、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掩饰性显著负相关。受欺负发生频率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在成功情境下,欺负儿童往往将交往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性原因,而受欺负儿童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外部、稳定性的因素。儿童的人格与交往归因有着密切的联系。成功情境下,内外向性与ISU、IUU、ESC、EUC、ESU、EUU显著正相关;掩饰性与ISC、ISU、IUC、IUU、ESC、EUC、ESU显著负相关。失败情境下,精神质与ISU、IUU、ESC、ECU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ISU、IUU显著性正相关,掩饰性与8个原因知觉都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4、在成功交往归因中,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对欺负的发生具有直接影响,精神质还通过EUU间接影响欺负的发生率;神经质对被欺负具有直接效应,内外向、掩饰性性还通过ESC间接影响被欺负的发生率。在失败交往归因中,掩饰性、精神质对欺负也同样具有直接影响,掩饰性通过EUU间接影响欺负的发生率;神经质对被欺负也同样具有直接效应,掩饰性通过IUU间接影响被欺负的发生率。
|
|
|
|
1 |
孙华平,董会芹,任朝霞,程学超;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归因的比较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
2 |
闫江涛;中学生学习归因特点的调查研究[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7年05期 |
3 |
刘克美
,陈华;归因理论与外语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2年21期 |
4 |
孙煜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特点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
5 |
刘瑛;中师生学业成就归因特点及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02期 |
6 |
黄蓉芳;合理归因——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J];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2000年02期 |
7 |
王景芝,葛美芳;归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江苏高教;2005年03期 |
8 |
张庆宗;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7期 |
9 |
王雁;初中生学业成绩归因现状的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2期 |
10 |
曹艳霞;高职院校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理解[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11 |
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6年02期 |
12 |
李梅;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师生归因比较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
13 |
张大均,梁英;师生对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及其交互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
14 |
张进辅,赵玉芳,杨东,于海波;中国人成败归因的初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5 |
廖全明;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6 |
潘佳雁;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同伴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6期 |
17 |
吴芳;关于归因理论的若干问题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
18 |
双赫
,谷传华
,陈会昌
,林思南
,包晓波;父母对儿童攻击和退缩行为的归因及其与父母情绪反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0期 |
19 |
曾永忠;高中生体育运动情景成败归因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1年04期 |
20 |
张鹏程;归因与相关因素关系在教育中的应用[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