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王言解》研究
【摘要】:要了解中国思想史,就必须先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包含政治、经济、哲学、文艺、教育等诸多方面,但由于诸子学说都有共同的“务治”特征,孔子思想也以他的政治思想为其核心。如何才能使“天下有道”,孔子对此进行了一整套设计。其中,王道政治即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政治。
任何新的历史问题的研究都是对材料的重新解读,孔子的王道政治思想的探讨同样涉及到对儒家材料问题的新认识。以往,受疑古思潮的影响,研究孔子思想,多局限于《论语》等儒家典籍,像《孔子家语》、《孔丛子》等这些被定为“伪书”的著作往往弃置不用。
近几十年来,学术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相关重要地下文献不断出土与研究,以往人们认为《孔子家语》为“伪书”,而今,该书极其重要的价值已经普遍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重新认识和研究《孔子家语》的学术意义极其重大,这对于孔子和早期儒学相关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都可以得到更为准确而精到的理解与检验。我们发现,《孔子家语》中有《王言解》一篇,全面而系统的体现了孔子的王道政治思想,价值非同寻常。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篇同《大戴礼记·主言》篇在文本内容方面基本一致。
以往,许多儒家典籍被打入“伪书”的行列,孔子儒学研究资料匮乏,致使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只能从《论语》等有限的儒家材料出发。如今,《孔子家语》“伪书”说之偏颇的严重性虽然已被多数学者所认识,但对于其中所包含的孔子材料却仍存有疑虑而很少利用。究其原因,根本还是对《家语》的成书过程与可靠性问题不甚确定。本文认真分析《家语》的成书过程,进一步确定了《家语》的重要价值,也为进一步研究《家语》奠定了基础。
《孔子家语》同《大戴礼记》的关系是历代学者争讼的焦点,本文试将《王言解》同《主言》进行对比,进而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学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关于孔子和早期儒学相关文献的许多宝贵信息,例如,这两篇在文本上互有优劣,可见二者并不是直接抄袭关系,而是在文本材料上有相同或相似的材料来源,昭示了秦汉之际孔子遗说传流的“繁盛景象”或复杂性。
同时,通过文献比勘,在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去取,我们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王言解》文本的本来面貌,这样更利于对《王言解》中所包涵的孔子王道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王言解》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孔子的王道政治思想,这同其它儒家文献中所反映的孔子政治思想互相补充,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所在,因而,《王言解》在整部《家语》中的地位益显重要。
孔子在《王言解》中阐述了“不劳不费”的“明王之道”,并将“明王之道”概括为“内修七教,外行三至”。这种“不劳不费”的“明王”之道,是孔子和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