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东北教案研究
【摘要】:
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士乘坐殖民主义战车闯入中国,引发了一系列教案。晚清东北教案是近代中国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外关系史、社会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研究晚清东北教案,有利于客观评价教士和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全面认识基督教会对近代东北的影响,弄清近代中国东北社会的状况和变迁,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深层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这一影响广泛的问题加以探讨。
本文力图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展现:第一,晚清基督教在东北的传播概况,教案与不平等条约的关系;第二,晚清东北教案的数量、发生的原因、教案发展阶段以及教案的特点;第三,晚清东北教案的性质和影响。
本文共分五部分。
导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旨趣、此前之相关研究以及本文的资料概述、创新之处与写作构想。
第一章对强权与东北教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从不平等条约与教案的关系、东北教会势力横行的表现以及战争对民众反教的影响来说明强权是导致东北教案发生的主导因素。
第二章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晚清东北教案的诱因。基督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有悖于儒家的伦理观念,受到官绅士民的反对,加之晚清东北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频繁发生,并波及教会,引发了此类教案。
第三章在把握晚清东北教案来龙去脉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案的量化分析,理清教案的发展趋势,进而划分为四个阶段,逐期分析探讨。文中认为:晚清东北教案从最初的兴起(1861—1873年)、发展(1874—1890年)到高潮(1891—1900年),教案数量逐年增加,而1901年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晚清东北教案也随之沉寂下去。通过对晚清东北教案的客观分析,在与全国其他省份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晚清东北教案的特点,以便更清楚的认识晚清东北教案之复杂情况。
第四章在充分肯定东北各个阶层的反教斗争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前提下,结合东北的具体情况,指出下层民众的反教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有巨大的局限性。
|
|
|
|
1 |
赵树好;论近代中国早期教案的起因和特点[J];史学月刊;1998年02期 |
2 |
赵树好,张礼恒;平原教案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3 |
邢凤麟;;对《青岩教案》一文的商榷[J];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01期 |
4 |
穆白;杜绝侮教案再次发生——评《性风俗》坏书[J];中国穆斯林;1989年04期 |
5 |
刘鼎寅,韩军学;维西教案与藏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J];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
6 |
钟钢,胡大牛;1895年“成都教案”简述[J];四川文物;1992年04期 |
7 |
邱远猷;近代反教会侵略的斗争分期及其特点[J];文史杂志;1993年02期 |
8 |
李性忠;对海门教案几个问题的探讨[J];浙江学刊;1994年02期 |
9 |
林珍瑜,臧宝柱,刘玉林,练碧贞,张云,许福秀,周显雀,雍容;《篮球普修课基本教案》的编写与使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
10 |
于钢,刘月;现代篮球运动发展概况的一般论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
11 |
徐延,杜勤;深圳市家庭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调查[J];福建体育科技;1997年03期 |
12 |
严光文;文学语言·特点·规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3期 |
13 |
王德寿;汉语语法特点研究述评[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
14 |
陈继勇,刘跃斌;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特点及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
15 |
孟鸿雁;《大学英语精读》课后完形填空题浅析[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Z1期 |
16 |
徐希军;美国早期两党形成特点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
17 |
韩亚男;教案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09期 |
18 |
哈申格日勒;关于科尔沁土语的延续副动词[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
19 |
王立增;谈哈萨克语方言词语及其特点[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0年01期 |
20 |
陈燕;美国大学版词典的编纂特点与发展趋势[J];辞书研究;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