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芳香羧酸的合成方法研究
【摘要】:
含氟芳香族化合物由于氟元素的属性而具有四个特性:模拟效应、脂溶性渗透效应、电子效应和阻碍效应,具有此特性的含氟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是作为医药、农药等生理活性物质,也可作为染料、液晶等的中间体,本论文研究了四种含氟芳香羧酸的合成工艺路线。
对氟苯乙酸是用对氟苯甲醛与氯仿在氢氧化钠溶液存在下反应得到对氟扁桃酸,对氟扁桃酸再经还原得到目标产物。3-(4-氟苯基)丙酸是用对氟苯甲醛与乙酸酐在碱性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普尔金(Perkin)反应得到3-(4-氟苯基)丙烯酸,3-(4-氟苯基)丙烯酸再经还原得到目标产物。3-(4-氟苯基)丙烯酸的还原用了两种方法:催化加氢法和水合肼还原法。
邻氟苯乙酸是用邻氯硝基苯和氰乙酸乙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然后再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目标产物,此种方法由于亲核取代产物太少而没有实用价值。研究2,3-二氟苯乙酸的两种合成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草酸单乙酯钾盐和邻氟苯胺为原料合成,第二种方法是用氯乙酰氯和邻氟苯胺为原料合成。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91
|
|
|
|
1 |
何彬,李燕;药物中间体扁桃酸的合成[J];大众科技;2005年06期 |
2 |
汪树清,刘春志,张道远;草酸二乙酯的催化合成[J];广东化工;1995年01期 |
3 |
;Synthes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Ethyl N-Hydroxy-N-(substituted)phenyloxamates as KARI Inhibitors[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07年03期 |
4 |
吕荣文,张竹霞,石奇勋,周宏远,梁栋;芳硝基物水合肼催化氢转移还原研究[J];染料与染色;2005年03期 |
5 |
陈红飙,林原斌,刘展鹏;D/L扁桃酸的合成研究[J];合成化学;2002年02期 |
6 |
王树华;樊利民;胡锡云;马圭;;我国无机氟化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现状与展望[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5年06期 |
7 |
高莹,朱红军;3-芳基丙烯酸及其酯的合成[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3年02期 |
8 |
陈永,曹红霞,江鸿,赵辉;新型催化剂在合成草酸二乙酯中的应用研究[J];化学工程师;1999年03期 |
9 |
朱圣东,吴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成与开发[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1期 |
10 |
韦长梅,田丹碧,徐斌,王锦堂;Pd/C催化水合肼还原法制备对氨基-β-苯乙醇的研究[J];化学世界;2004年11期 |
|
|
|
|
|
1 |
李庆文,蒋俊树;乙醛酸制备及应用[J];安徽化工;1998年04期 |
2 |
秦中立;万晶晶;曾亮;;对三氟甲基苯酚的合成及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
3 |
聂丽,张强;苯甲酰氨基硫脲衍生物受体的阴离子识别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4 |
汪祺;朱昌青;;基于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选择性测定对苯二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
5 |
方百盈,谢筱娟,张新民,郑爱华,孟菁;烯丙基氯硅氢化反应的均相催化机理[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6 |
刘戎;景瑞;;油(皂)脚和脂肪酸、沥清的开发和利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7 |
马桂霞,张同来,张建国,苗艳玲,郁开北;盐酸氨基脲的分子结构及热分解特性[J];火炸药学报;2003年02期 |
8 |
李丽洁;陈树森;陈华雄;金韶华;赵信岐;;三乙酰基三甲酰基六氮杂异伍兹烷分子结构理论研究[J];兵工学报;2007年02期 |
9 |
丁绍民,王玉生,宋华付,陈玉岩,程传杰;(R,R)1-苄基-2,5-二氧-3,4-二羟基吡咯啉还原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
10 |
贺永艺;李奇飚;王永钊;赵永祥;;不同形貌的CeO_2催化1,4-丁二醇选择性脱水合成3-丁烯-1-醇[J];催化学报;2010年06期 |
|
|
|
|
|
1 |
谢孔良,高殿权;反应型有机氟防水防油整理剂的协同效应研究[J];纺织学报;2004年01期 |
2 |
吕荣文,张竹霞,赵亮,高崑玉;5-乙酰氨基-2-甲氧基硝基苯的水合肼还原研究[J];染料与染色;2003年05期 |
3 |
吕荣文,高崑玉;活性染料的发展趋向[J];染料与染色;2004年03期 |
4 |
张伟,吕剑;低温气相氟化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工业催化;2004年06期 |
5 |
李晓如,陈帅华,张剑锋,刘佳佳;相转移催化剂A-1催化合成扁桃酸[J];合成化学;2001年03期 |
6 |
陈红飙,林原斌,刘展鹏;D/L扁桃酸的合成研究[J];合成化学;2002年02期 |
7 |
陈洪,符史良,徐亚平,黄筱玲;4-二甲氨基吡啶催化合成含氟苯甲酸糖酯[J];合成化学;2002年03期 |
8 |
牟建海,姜标,解德良;氟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和消防领域的应用[J];化工科技市场;2003年02期 |
9 |
李冬永;我国氟化盐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浅谈[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4年01期 |
10 |
李祖兴;我国氟化铝生产技术进步及市场前景[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5年02期 |
|
|
|
|
|
1 |
田宇,陈宝琴,赵兴利,田洋;苯乙酸对胶质瘤细胞C6增殖的抑制及对P16基因的激活作用[J];中国癌症杂志;2000年03期 |
2 |
田宇,陈阳,周建,陈宝琴,田洋;苯乙酸对胶质瘤细胞C6的C-myc基因蛋白水平表达的抑制作用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0年02期 |
3 |
田宇,杨朝华,赵丛海,任同,高宇飞;苯乙酸和二甲基甲酰胺对胶质瘤同源盒基因表达影响的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
4 |
段崇刚,韩继超,朱荣秀,酆锋;对氨乙氧基苯甲酸类及对氨乙基苯乙酸类抗栓药物的合成[J];山东医药工业;2003年03期 |
5 |
吴希如,Kenneth F.Swaiman;苯丙氨酸及苯乙酸对体外培养的发育中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2年04期 |
6 |
郭俊,杨天明;苯乙酸和苯丁酸诱导分化肿瘤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9年03期 |
7 |
田宇,陈阳,刘冰,齐辉,田洋,赵丛海,李梦兰;苯乙酸、二甲基甲酰胺对胶质瘤细胞基因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01年02期 |
8 |
陈阳,田宇,陈宝琴;苯乙酸对胶质瘤C6细胞集落形成的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
9 |
田宇,杨朝华,赵丛海;苯乙酸对胶质瘤同源盒基因表达的上调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2002年02期 |
10 |
牛长群,祝仕清;苯乙酸的胶束动电毛细管色谱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