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AIDS合并结核的流行及其治疗的初步分析
【摘要】:结核病(Tubberculosis, TB)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为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约20亿)的人群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结核病的流行状况与经济水平大致相关,往往表现为结核病的疫情状况与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低水平相对应。目前结核病的整体流行趋势为患病率高,耐药率高,死亡人数多,青年患病多,地区间患病差异大,河南省为我国结核病的重疫情区之一。河南省同样是我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重疫情区,尤其是1995年前后参与有偿献血的某些县。结核病是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目前全球约三分之一的艾滋病人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艾滋病和结核病双重感染是一个相互促进病情进展、迅速导致死亡的伴发症。其主要机制是HIV感染后,抗结核免疫力的CD4+T细胞明显减少,使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杀伤力显著下降,导致感染隐性病灶的内源性恶化或外源性再感染而发生活动性结核。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由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改变了结核病原有的临床特征,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目的
1.了解河南省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现状,为河南省预防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2.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发现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特点,为减少临床误诊提供一定依据。
3.通过临床病例的治疗及转归分析,为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1.通过对河南省传染病医院2002年8月-2010年2月感染科和结核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1880例HIV患者及619例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河南省HIV及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现状。
2.对河南省传染病医院2006年1月-2009年2月感染科和结核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100例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人与100例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病原学检测结果,临床用药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3.通过流式细胞仪计数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人经单纯抗结核治疗(HRZE)治疗,以及经HRZE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联合治疗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并用SPSS12.0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
1.河南省HIV感染者中约32.92%(619/1880)的患者合并有结核,单纯HIV患者和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性别以男性居多,居住地以农村居多,平均年龄为39.6±0.8岁。
2.河南省AIDS/TB病人94%无明显结核病患者接触史,但有6%的病人胸部CT示肺部有陈旧性纤维状条索状影,肺门有陈旧性钙化灶,考虑有既往结核感染史。
3. AIDS合并结核枝杆菌感染病人播散型结核占6%,临床和影像表现复杂多样。
4. 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人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和抗结核治疗效果与单独抗结核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
5. 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的结核发病类型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直接相关,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少,越易合并播散型结核。
6. 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7.及时足量全程抗结核治疗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较单独及时足量全程抗结核治疗使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得到较好改善。
结论1.河南省HIV感染者中约32.9%的患者合并有结核,单纯HIV患者和AIDS
合并结核病患者性别上均以男性居多,居住地以农村居多。2.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结核病的病情及预后直接相关,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的一个疗效考核指标。3.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人进行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和抗结核治
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
|
|
1 |
周竹庭;AIDS传播及实验室诊断研究[J];中华男科学;1997年03期 |
2 |
李洪位,姜睿,张利民;AIDS在男性外生殖器的常见表现[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3 |
王纯莹;56例HIV阳性患者肺部X线表现[J];青海医药杂志;1997年01期 |
4 |
蔡文德,肖祖健,陶晓燕,段立华,汪武新,陈振辉,何群,李良成;深圳市性活跃人群艾滋病预防行为干预[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0年06期 |
5 |
杨集群,杨成,王莉玲;AIDS的中医治疗设想[J];吉林中医药;2000年06期 |
6 |
贾楠!100853,李宏军!100853,张金山!100853;AIDS患者肌骨胳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年03期 |
7 |
魏祥品;艾滋病所致颅内病变的立体定向活检[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年03期 |
8 |
赵雪芳;HIV/AIDS合并盆腔脓肿手术配合及术后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年03期 |
9 |
孙乔,顾仪,杨维中,周久顺,张灵麟,刘刚,刘莉,秦光明,郑国英,毛晓英,赖文红;对四川省HIV/AIDS监测系统的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年02期 |
10 |
康志清;主动要求做艾滋病检测者的心理浅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3年04期 |
11 |
谢汉瑜;AIDS合并泛发性带状疱疹1例[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
12 |
王建华,王媛媛,欧阳东云,郑永唐;HIV感染中的细胞凋亡[J];动物学研究;2002年06期 |
13 |
于维琴;要重视HIV感染和AIDS并发的结核病[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2年04期 |
14 |
李津利,屈冰,张明利,李志平;灸法对18例AI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初步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年04期 |
15 |
邱萌;杨旻;;AIDS与气胸[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03期 |
16 |
王勇刚,许冰;HIV-1疫苗与HIV/AIDS[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
17 |
李爱凤,吴艳平;HIV疫苗研究进展及前景[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8 |
田增民;AIDS脑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5年03期 |
19 |
廖红文,吴音,肖兵;对女性AIDS易感人群性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J];重庆医学;2003年07期 |
20 |
龙清平,阳世华,袁利和,李美英,杨梅,龙正强,钟江红;168名女性服务人员STD/AIDS感染及相关性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