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自杀现象探析
【摘要】:汉代自杀现象频繁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所处环境不同,自杀方式和自杀类型也随之不同。汉代自杀方式有以下几种:自刭、饮药、自缢、自刺、自溺、绝食、自焚、闭气等。自杀类型主要有逼迫型、恐惧型、利他型、失意型、名节型等。由于受资料因素制约,目前所能见到的汉代自杀方式与类型仅限于史书记载,这些自杀方式与类型也并不能完全概括汉代所有的自杀现象,只是大致表达出汉代自杀现象的整体情况。
从阶层上看,见于史籍记载的,有诸侯王自杀,有列侯自杀,有太子、嫔妃自杀,有三公九卿自杀,也有其它中下层官吏及平民自杀。汉代自杀现象广泛分布在诸侯王官僚阶层,零星出现在宾客、奴婢等庶民阶层。这种特殊的分布状态是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诸侯王官僚阶层的自杀与政治斗争有关,平民自杀呈零星状态分布,这与正史中的记载偏向政治,而平民的记载多是附属性质有关。
在影响自杀现象的因素中,主要有臣下有节、皇权专制、严刑酷法、高义名节四个因素。诸侯王官吏等上层人物的自杀与皇帝的意志有关,或通过所谓的名节来美化这种自杀的残酷,平民只能是这种整体社会环境下的被动接受者,少数为节死的人受到政府的表彰和提倡,而更多的平民应该自杀于其它因素。在众多的自杀者中,政治环境下的压迫作用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