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十肽包合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
【摘要】:在分子识别的研究方面,环肽作为一种新型的主体分子能与很多药物分子发生包合作用。环肽不仅具有大的空腔,而且与其他刚性结构的主体分子环糊精、冠醚和杯芳烃等相比,环肽构象柔性的特点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自身的构象,有利于药物分子包合进入其空腔。分子模拟方法能够直观地预测药物分子进入环肽空腔的动力学微观过程、主-客体体系包合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以及自由能极小值附近包合物的构象、热力学稳定性等,为相关的实验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本论文应用分子对接方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甘氨酸环十肽及其修饰物与一系列药物小分子的结合模式、构象特征和稳定性、包合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以及包合的驱动力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甘氨酸环十肽(Gly)10及其10种修饰物分别与15种药物小分子的包合作用。对接结果表明,这一系列药物分子均能与甘氨酸环十肽及其修饰物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并且药物分子的芳环被环肽包裹越多,结合能越大。
2.运用平均力势方法,即伞状取样模拟和权重处理方法研究了5个药物分子扑热息痛、氨基马尿酸、苯坐卡因、甲苯丙胺、R-脉律定进入甘氨酸环十肽(G1y)10空腔的动力学微观过程,得到了每种包合体系自由能随反应坐标(主-客体质心间距离)变化的曲线。5种包合体系的曲线图形状相似,药物分子从远处逐渐接近甘氨酸环十肽直到两者质心重叠在一起,自由能有一个先降低又升高的过程。将每种曲线图中自由能极小值处的包合物结构用于10ns的平衡态动力学模拟,模拟结果发现这5种包合物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热力学稳定性。
3.采用平均力势方法研究了两对药物药物对映体利胆醇和安非他命分别进入甘氨酸环十肽修饰物(Gly)9-Thr空腔的动力学微观过程,得到了R(S)-利胆醇、R(S)-安非他命与(Gly)9-Thr的四种包合体系自由能随反应坐标(主-客体质心间距离)变化的曲线。每种包合体系的曲线图中,自由能都存在一个降低又升高的过程。且在整个包合区间中,S-利胆醇与(G1y)9-Thr的自由能一直低于R-利胆醇,S-安非他命与(Gly)9-Thr的自由能也一直略低于R-安非他命。对每种曲线图中自由能极小值处的包合物结构进行10ns的平衡态动力学模拟发现,四种包合物结构在热力学上都能够稳定存在,S-利胆醇与(Gly)9-Thr有着最好的结合模式。
4.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甘氨酸环十肽(Gly)10与5个药物分子扑热息痛、氨基马尿酸、苯坐卡因、甲苯丙胺、R-脉律定的包合物,探索了模拟过程中这5个药物分子能否分别与(Gly)10稳定包合的模拟条件。探索结果表明动力学模拟中(Gly)10和药物分子均被给予0.5kcal·mol-1的约束力时,两者才能稳定地包合。这种模拟条件一方面可以克服(Gly)10自身的柔性,另一方面药物分子不会离开(Gly)10的空腔,药物分子与(G1y)10的结合模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如果模拟中只给予(G1y)10约束力(0.5kcal·mol-1),随着模拟时间的增长,氨基马尿酸、苯坐卡因和R-脉律定逐渐脱离了(Gly)10的空腔而单独存在,失去了与(Gly)10的包合作用,而扑热息痛、甲苯丙胺与(Gly)10在模拟中一直存在包合作用,但两种包合物的稳定性较弱。最后,运用MM_PBSA方法计算了甘氨酸环十肽(G1y)10与5种药物分子的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范德华能和非极性溶剂化能是甘氨酸环十肽与5个药物分子包合的驱动力。
5.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甘氨酸环十肽修饰物(Gly)9-Thr与三对药物对映体利胆醇、安非他命、妥卡胺的包合物,探索了这三对对映体与甘氨酸环十肽修饰物(Gly)9-Thr稳定包合的模拟条件。探索结果同样表明(Gly)9-Thr和对映体分子均被给予0.5kcal·mol-1的约束力时,模拟过程中两者才能稳定地包合。运用MM_PBSA方法处理模拟结果发现范德华能和非极性溶剂化能是甘氨酸环十肽修饰物(Gly)9-Thr与利胆醇、安非他命和妥卡胺这三对对映体包合的驱动力。
|
|
|
|
1 |
袁跃华,田茂忠;环糊精的包合作用及其应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2 |
张焕新,俞益芹,陈崇羔;蜂胶·β-环糊精包合工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3 |
姜宁华,吴素香,杜诚;眼络通颗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药业;2003年04期 |
4 |
朱晓峰,许旭,林炳承,G.Wenz,S.Wehrle;β-环糊精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包合作用的微量热法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09期 |
5 |
邸多隆,马华侨,吴子昌,刘霞,蒋生祥;莪术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3年03期 |
6 |
曹中祥,申明华;注射用前列腺素E1质量稳定性与工艺配方关系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7 |
郝爱友,王树雷,王晓娟,王金山;环糊精在染色化学中的功能作用[J];化学试剂;2001年01期 |
8 |
李锦莲,刘红,单静影;正交试验法优选木犀草素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年01期 |
9 |
周应学;范晓东;任杰;田威;;环糊精-药物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控制释放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05期 |
10 |
张正红;田松柏;刘泽龙;朱书全;;超声尿素包合法分离测定重质油中的正构烷烃[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6年02期 |
11 |
刘俊红,王洪志,李棣华,伍孝先;辛荑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年08期 |
12 |
刘夺奎,董振礼;环糊精包合客体分子机理的研究[J];染料与染色;2004年03期 |
13 |
马丽;;签清包合同的8个要点[J];建材与装修情报;2008年09期 |
14 |
刘夺奎,张莹;环糊精—染料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J];北京纺织;2003年04期 |
15 |
陆必泰;朱义;;纺织品避蚊保健整理剂的研制及应用工艺[J];纺织学报;2006年02期 |
16 |
王春梅;何瑾馨;;β-环糊精预聚体与棉织物的接枝工艺[J];纺织学报;2011年08期 |
17 |
陆必泰;王振东;朱义;;纺织品香味整理剂的研制及应用工艺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8 |
叶素芳;环糊精和环糊精包合物[J];化工时刊;2002年08期 |
19 |
蔡邦成,高士祥,肖琳,邵云,孙权,王连生;羟丙基-β-环糊精对不动杆菌属菌株降解硝基苯的影响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
20 |
陶艳;吴韫珺;任喜平;;β-环糊精包合玫瑰精油制备微胶囊香精的工艺研究[J];应用化工;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