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应用雌激素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是指因宫腔手术操作或因放射线、感染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导致子宫腔、子宫峡部、宫颈管的腔壁部分或全部粘连,又称Asherman综合征。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月经过少、闭经、周期性下腹痛、妊娠异常或不孕等。近年来由于人工流产的增多,宫腔粘连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妇女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
目前宫腔镜是诊治宫腔粘连的标准方法。经宫颈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可于直视下切除宫腔粘连,恢复或缓解症状,改善患者月经及生殖功能。然而,手术切除后宫腔粘连易再粘连,特别是重度宫腔粘连TCRA术后再粘连发生率较高,且月经改善率及妊娠率明显低于轻度、中度宫腔粘连,是影响TCRA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因此宫腔粘连的治疗,特别是重度宫腔粘连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题。
目前TCRA术后采用较多的预防粘连的方法有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口服雌激素或人工周期、球囊扩张法、生物胶类、羊膜移植、纤维宫腔镜探查及钝性分离术等。但是对于口服雌激素预防术后再粘连的疗效,以及应用雌激素剂量、疗程尚存在争议,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口服雌激素的疗效的临床分析,探讨提高术后疗效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13例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口服雌激素193例为观察组,相同条件下未服用雌激素患者20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按口服雌激素种类分为倍美力组(95例)及补佳乐组(98例)。倍美力按剂量分为:一片组(43例)、二片组(21例)、三片组(10例)、四片组(21例)。补佳乐按剂量分为:一片组(47例)、二片组(22例)、三片组(10例)、四片组(19例)。观察术后月经改善、宫腔再粘连、药物副反应、妊娠及妊娠结局等情况。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值变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假设检验;检验水准a=0.05。
结果
1.TCRA术后3个月不同剂量倍美力组疗效及药物副反应比较
1.1一片组、两片组、三片组、四片组倍美力术后3个月月经改善分别为33例、17例、9例、19例,宫腔再粘连分别为6例、3例、1例、2例,四组与对照组(8例、9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01、0.038;但四组倍美力间月经改善率、宫腔再粘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术后3个月口服不同剂量倍美力的药物副反应中,主要有乳房胀痛和体重增加。一片组、两片组、三片组、四片组倍美力出现乳房胀痛分别为4例、2例、2例、4例,体重增加分别为1例、1例、0例、4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TCRA术后3个月不同剂量补佳乐组疗效及药物副反应比较
2.1一片组、两片组、三片组、四片组补佳乐术后3个月月经改善分别为38例、18例、9例、15例,宫腔再粘连分别为5例、3例、1例、2例,四组与对照组(8例、9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20;但四组补佳乐间月经改善率、宫腔再粘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后3个月口服不同剂量补佳乐的药物副反应中,主要有乳房胀痛、消化道反应、阴道不规则出血、霉菌性阴道炎。一片组、两片组、三片组、四片组补佳乐出现乳房胀痛分别为3例、4例、1例、2例,消化道反应分别为2例、1例、1例、4例,阴道不规则出血分别为1例、0例、0例、0例,霉菌性阴道炎分别为1例、0例、0例、0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TCRA术后1年三组疗效比较
倍美力组、补佳乐组术后1年月经改善分别为80例、83例,宫腔再粘连分别为21例、22例,两组与对照组(8例、10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43。但倍美力组、补佳乐组月经改善率、宫腔再粘连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TCRA术后有生育要求者三组妊娠率、分娩率比较
倍美力组、补佳乐组有生育要求者术后妊娠分别为37例、40例,分娩分别为16例、14例;两组与对照组(6例、2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口服雌激素是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再粘连的有效方法,但不能提高术后妊娠率。
2.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口服不同剂量雌激素的临床疗效无差异。
|
|
|
|
1 |
郑备红,陈文祯,张小燕,林小鸣,杨春梅;水囊扩宫分离宫腔粘连16例临床观察[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
2 |
朱萍,徐鑫芬,王芳,杨俏梅,陶伟萍;妇科内镜手术治疗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11期 |
3 |
强彩莲;霍莹;;宫颈与宫腔粘连100例临床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年02期 |
4 |
王颖;;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55例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14期 |
5 |
何兰娟;;人工流产术后宫颈及宫腔粘连32例诊治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年07期 |
6 |
黄国华;王艳云;王丽影;;人工流产后宫腔粘连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16期 |
7 |
高辉;;宫腔粘连及其对策[J];健康人生;2010年06期 |
8 |
赵献春;;中西医结合治疗宫腔粘连症一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1975年04期 |
9 |
程应雅,阙晓诊,吴长蜀;宫腔粘连早期诊断及治疗(附28例临床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1995年02期 |
10 |
周斌!北海536000;宫腔注药治疗人工流产术后严重宫腔粘连16例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1 |
段宝山;;宫腔粘连的诊断及误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04期 |
12 |
邓曦;;人工流产术后48例宫腔粘连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3 |
方淑英;史娅萍;;宫腔粘连合并不孕症的宫腔镜诊治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年12期 |
14 |
李红;郭宗强;吴延红;;宫腔粘连36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0年08期 |
15 |
杨淑莲;王若楷;;人工流产术后宫颈及宫腔粘连2例报告[J];滨州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16 |
程志仙;;宫腔粘连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05期 |
17 |
葛翠华;吸刮宫术后宫腔粘连48例分析[J];交通医学;1999年02期 |
18 |
申爱荣,封全灵,白桦,杨雪峰,王勇;宫腔镜与B超联合应用治疗宫腔粘连[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年06期 |
19 |
何晓宇,黄惠娟,宋健;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合并不孕的评价[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年S1期 |
20 |
陈云彩,祝玉珍,胡秋桃,李旭东;宫腔镜、彩超诊治宫腔粘连症30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5年10期 |
|